太极拳的道理也是同万事万物的衔变归统道理一致。学习太极拳,演练者自己心中必须明白,虽然太极拳术分套路与技击两部分,并且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势态各异,但是,其劲归根结底是由一源而发。 太极拳的一源就是演练者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相联而成的一个身体。这一个身子整体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然,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全练皆然,一虚一实,久而久之,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以一贯之。但是,演练者要达到这般程度的功夫并不是容易的事,不可性急,因为这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练就的,它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功到自然成。 当演练者具备了上述功力之后,在出击上也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伺机而动,一旦出手,如龙威虎猛,出敌所料,急如闪电,瞬间完成动作;如需要静,务必寂然湛然,一动也不动,站在自己当站的地方,如泰山一般稳固。也就是要求演练者当静身体无一不静,全身里外上下没有一处参差牵挂的地方;一动身体无一不动,全身前后左右不准一处有犹疑抽扯的地方。干净利落,迅雷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犯疑义,如高流端下,令敌不能防御并处于茫然被击之中,这就是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纲领。劲以积日而有益,功能久练而后成。 学习太极拳,如同学习其它各门科学的方法一样,都必须深入领会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然后才有可能成功,事不分大小难易,术不论高低深浅,学习者只有下了功夫才会有所进步。既不可急燥,又不能坐等,只有按照顺序规律,循序渐进,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会贯通,演练者方能使自己身体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自相联络,达到散者而统,分者而合,四肢百骸归属于一源随心所欲的高层境界。 七、太极招论 太极拳是武术中的一种,它主要是运用手与足或正、或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招落旋转,顺其理而得法,按其法而呈形,这个形就叫做势,一般都称作招。演练者学习太极拳,必须得考虑这一招是由何而起,中间手足如何来运行,运行到势末如何收起,明白外面是什么形状,身内走的是什么劲别,并在心中仔细揣摩这一招之下与下一招之上这两招的中间怎么样地承上启下的,同时还必须得使身内血脉贯通,不能够出现一丝一毫的隔阂,而将上下两招分为两截。 学习太极拳套路招势的方法就是由一招自成一招,使千百招如一招,一气贯通,招招相连,势势贯串,不能间断。 象太极拳中懒扎衣一招,运动时,先把右手从左腋前端手背朝上,手指朝下,先转上一个小圈之后,再从下斜而上行,过上星、神庭前面,越右耳外侧,徐徐运行。当胳膊展开到八九分之时,千万不可开满,若先开至满,在技击的应用上必然处于被动局面。将手与肩运平,接着顺转圈用缠丝劲由腋下从里外斜缠到中指。千万不可向后掰,若掰,必然无力;也千万不可太弯,太弯,则也无力,一定要达到不偏不倚,曲中求直时为最佳。左手则是倒转,也用缠丝劲,由手外掌过手背缠到肩后外腋处停。将两手合住劲,右手如新月半弯之形,内气之运似停止而实际上并未停止,若停则气断,当内气运到十分满足之时,则下一招已经接住从此而起。这是懒扎衣中上体的运动变化。 在懒扎衣一招中,右脚也是与手同时划半个圆圈展开,先落仆参穴,后过涌泉穴,再至大敦穴、隐白穴而止,这时所落之脚为虚脚。之后,右腿再顺缠劲由大敦而起,过脚面,行至脚外腓,再从涌泉穴斜缠至内裸骨,一直由内向外逆行斜缠,缠过大腿,缠至腰间。左脚的脚趾向前,用倒缠丝劲,由外向里而缠,一直缠到大腿根处之后,再归于丹田之中。懒扎衣一招的运动中,演练者必须保持右手与右脚一齐起。若要合时,说合,全身上下官骸一齐合住,不要让一处不合住。不合,则气不能达于四梢,不利于技击之运用,这是太极拳中一招的规矩,必须严格遵守。 太极拳招势之中,一般以手动为阳,手静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前则为阳,后则为阴;但是,也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在手足的运行之中,哪个手为主,那个手即为阳,哪个手为辅,那个手即为阴。但是,也有一些招势之中是先阳后阴,外阳内阴,无论怎样变化,一阴一阳的变化必须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