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紫阳真人《悟真篇》在“反对”什么(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广州纯阳观 彭崇道 参加讨论

    五、 主张明师,反对强猜。
    在修行方法论上,道门有三千六百旁门,七十二家外道之说。但是在《悟真篇》里,虽然没有直接讲有多少修行法门,却认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即就算开始打算修行的人比颜回和闵子骞聪明,没有遇到明师时,也不要自己猜测着去修行。现在社会上不少人,看了一点丹经,或是跟某位很出名的大师学一下,就自认为得了正法。在当下好像有不少体会,结果时间久了,却没走上大道,终无所成。
    《乐育堂语录》里,黄元吉祖师就认为,在修行方面,应该要向过来人请教,即懂得修行方法、有修行体会的人才有资格去教人。不然,盲人骑瞎马,是很危险的事。所以,黄元吉祖师说:“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须问过来人。”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你要想知道在修行的道路上的吉凶,应该向一个修行方面的明师请教,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否有危险。
    
    雍正御书《道观碑文》
    所以,在没遇到明师之前,不要去盲修瞎炼。毕竟修道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少如凤毛麟角啊,而自己不遇明师就能成就者则少之又少。在道教中很重视一个修行的传承与道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正宗的传承,可能乱套!修行方法,不是靠创新得来的,他的修行“核心技术”,在明师手里掌握着。所以,建议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想通过市侩手段就得道的,趁早打消此念。毕竟正法是六耳不闻的,是不能靠思考与议论所得到的,故有“不可思议”之喻。
    另外,古人也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怎么样读经、看书,终究是纸上的东西。要想有体会,则要身体力行地去做。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的观念就很有道理。孟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地信书,而不去辨别其真假,则不如不读书。所以,一味地从文字上、训诂上去研究悟道,可能还是属于学位的境界,而非达到了果位的境界!
    六、 主张朴实,反对巧伪。
    自古以来,修行都要讲究朴实无华。因为外在的华丽的事物,只能扰乱我们的视力,影响我们的听觉,美好的食物会造成味觉的伤害。然而,大道对于味觉来说,好像是平淡无味的。所以,古圣人主张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去追求那些对身心无益的事物。故太上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太上道祖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即是说,大道对于身体来说,它可能越过了我们人体感官而存在。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感官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存在。这个“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因此《悟真篇》也认为:“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在修行方面,不要玩什么小聪明,不要用什么虚伪无用的方法,以为自己已下了很深的功力了。结果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或是认假为真,以为那就是长生不死的方法了。那实在是很错误的观念。
    《悟真篇》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即在修行的时候,应该懂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道理。当内心有着谦虚的态度时,就会感觉很充实,当减少偏颇顽固的志向时,身体反而会变得强壮。同时,在虚心的时候要懂得这个心不是争强好胜的,它是柔弱无争的,善于处下,也是慈爱的一颗心。这时懂得虚心与慈悲心,则道心不远矣。毕竟太上道祖也说过:“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18即有很高修养的人,愿意处在敦厚朴实的心态,而不愿做那些浅薄的行为;愿意做一些实在的事情,而不愿意去做华而不实的事情。
    南华真人也认为:“嗜欲深者,天机浅。”19即有过分的、不良的嗜好的人,其内心的自然本性就变得很少了。所以,太上道祖希望人们不要过分地偏爱某一事物,不要过分地放不下某一样事物,否则会失去更多。这就是太上道祖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吧。这也就是《悟真篇》所反对那些华而不实,或是人为过分的技巧之类的事情吧!这就相当于,在现实中的你我都讨厌一些虚伪的朋友,都愿意交一些诚实朋友,其想法也是一致的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