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书援神契·序》云:“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道士“不异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黄帝之衣冠,故有黄冠之称也。”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清朝剃发易服对道教法服的冲击 满清占领江南地区以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通过屠城等高压政策,迫使汉人改变传统的衣冠制度。虽然有“俗从僧道不从”的说法,但是道教的法服制度仍然不免遭受影响。后又经受文革浩劫,则今天道士的法服制度,就已经不是那么完备了。 清朝全真派闵小艮大师《清规玄妙说》规定了当时全真派的法服制度:“凡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九阳。所谓唐巾者,惟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常当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原色布缎所置。盖玄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几于道,以玄色顶于首,尊道也。凡戴九阳等巾,用异色绸绫所置,斯乃九流外教,火居门徒,定非真修之士。有等逢头丫髻,或清风绣头箬冠;或身穿百衲衣,与夫混玄三皇,千针书本,二仙懒衲等衣;或腰系九股绦,吕公绦,一气绦,或手提风火棕拂,或手擎五明降鬼扇;或跣足;或多耳麻鞋;或草鞋棕履。” 但是今天这些服饰知道的就不多了。大概道教服饰,经满清而掺杂一些满族服饰的元素。经文革之后,则又遭受了一次冲击。 帽巾 网巾 二、道士之首服(兼论浑元巾非纶巾) 甲、网巾 首服,就是戴在头上的衣服,包括巾、帽、冠、簪等等。按照清代以来的说法是,道有九巾,佛有八帽。但是明朝道士之巾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先说说网巾。 《七修类稿》云: 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至今二物永为定制,前世之所无。 按照《七修类稿》的说法,网巾本是神乐观道士所制,后来颁行天下,网巾是明朝特有的首服,以前没有,明朝以后也少有人戴。其基本功用在于束发,一般戴在里面。外出的时候,外面还要在网巾外面加一顶巾服,以示礼貌。网巾在《三才图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都有记载。云:“网巾,古未有之,自我朝洪武开创始制有也。圈用大环,不同于俗。”大抵是臞仙为了区别道俗,所以创制了一种不同于俗世的网巾,其形制已不可考,但是有同袍考证,明朝网巾之发展,却有不同之形式。 乙、道士之冠巾穿戴方式不同于俗论 《七修类稿》云: 巾帻冠帽近世士夫私居,多用巾易帽,以为古雅,而贫贱者则以易办,亦皆载巾,以为可笑。不知古者士夫冠,庶人巾也。按《仪礼》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吊。《汉书》曰:“卑贱者所服。”傅子曰:“古贱者服也。”故曰:庖人绿巾,士人载之,起于汉末,若郭林宗折角巾;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晋轻浮,则有接堋漉酒之称矣。蔡邕《独断》曰: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故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是皆包巾,故《方言》覆髻谓之帻也。然六经之中,止言冠,如虞人以皮冠,野老以黄冠,汉《高祖纪》曰:“帝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又有通天、进贤、方山等称,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古冠皆如今之獬豸、忠靖之流,非道士之冠耳。若夫帽则上古衣毛帽皮,则帽名之始,后世杂戴私居服也。元则胡人专尚之。中国之人多戴大帽,大帽亦羌人服也,至用丝罗马尾,则又近代之易。 《七修类稿》援引经典,认为古代士大夫戴冠,而野人戴巾。至于明代,士大夫戴冠子的时候,外面一定加以巾帽,而不敢将冠子直接戴在外面。“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是道士却将冠戴在外面,尤有古风焉。虽然说道士之冠,不同于俗世之冠,如古人所谓进贤冠、獬豸冠、通天冠、远游冠之类也。这里有两张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道书冠戴之不同。其一是明代士大夫的容像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黑纱的帽子下面,一顶冠子若隐若显,而士大夫追求的就是这种含蓄的审美;其一是明朝版画《真武灵应图册》中做道场的道士的形象,冠子戴在外面的。 资料图 这张图也证明,明朝道士尚无浑元巾,而后世道士宣称浑元巾出自邱祖,此真荒谬之谈也。而最近拍摄的一些电影电视,甚至将浑元巾加之于清朝以前的道士头上,其不经也甚矣! 丙、浑元巾非纶巾,乃源于满清之礼帽。 先会长闵智亭大师在所纂《道教仪范》中说今天道士所戴之浑元巾,即是古代之纶巾,其实是错误的。根据明人所著《三才图会》云:“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今鲜服者。”见下图。 明朝的时候戴纶巾的人就不多了,闵小艮将之列入道教九巾,又云“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足见在明朝的道教界中,纶巾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全真道士所戴的浑元巾。 从上图可以看出,道教之浑元巾,是取自于满清时期俗人的帽子。(这个或许和一些道士得到清廷的恩宠,赐予满清官帽有关。)有一张张元旭天师的照片,一副清朝官员的打扮,所以我认为,浑元巾的形制应该和满清的冠服有关。并且浑元巾一凡以前汉人巾服把头发裹起来的传统,而是把头发露出来,也和满清时期剃发易服有关。满发道士戴浑元巾,一望便知晓,有利于区别没头发的假道士。另外,今天苏州、福建、台湾一带,还有道士戴朝珠的。朝珠本是佛珠,满清将之纳入其官服体系,并且设置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影响之所及,遂有道士戴之以行科仪者。 这张图是满清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的《祭祀老子图》,反映了清朝初年,北京道士的斋醮现场,图中跪拜的满清的官员(或许是满清皇帝)。足见在满清初期,道士戴浑元巾的不多。等于说,浑元巾的流行,应该是满清中期或者以后的事情。(或许和清廷赐给道士官爵有关。)至于所说浑元巾有“混元宗坛”等等意蕴,皆道士之附会也。(窃谓满洲服饰文化对道教服饰有较大的影响,比如苏州及福建、台湾一带正一道士的朝珠、九龙绛衣上面的吉祥八宝、全真派的浑元巾、对襟排扣的马褂等,都是满族胡风,非华夏正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