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全真正韵的兴起江浙说(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唐代天台山道士精通音律的也不少,如女道士李季兰,她在《在峡流泉》一诗中写道“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写水流的激湍喷涌,使诗人疑为“含风雷”,可见上清派道教音乐理论的细腻入神。
    天台山学道的杜光庭,师事天台山应夷节,按应乃陶弘景七传第子,司马承祯五传弟子[6]。杜光庭广泛搜集道书,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面有述,此处不赘。
    按近人何昌林的推断,杜光庭的“广成南韵”必然带有龙虎山、茅山的江南特色。笔者认为,杜光庭之“广成南韵”中茅山腔占主流。我们试以推断:首先是杜光庭的故乡是浙江处州,浙江道乐在唐代是茅山斋醮道乐传播最盛之处,在唐代茅山之盛(前已谈到),浙江作为其邻地,斋醮韵腔自然以茅山为正宗。其二,唐代虽然对道教推崇备至,也有几次光顾龙虎山,但以唐大潮所著《中国道教简史》所谈一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张陵天师一系的天师道,自张鲁卒后,传承十分不明,直到宋真宗时,才有对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较明确的记载。在这长达八百年,天师世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明张正常所撰《汉天师世家》又多有关附会传说而成,不足为据。虽说唐统治者曾扶植张天师世第,但从有关唐代史料所知,它远不如唐代茅山之盛。唐多次大的国醮唯有茅山而无龙虎山,故而笔者认为,唐代道乐茅山要比龙虎山普及。杜光庭虽然来自天台山,但他秉承的仍旧是茅山上清宗道教法箓。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杜光庭的“道统”:他是江苏茅山“上清宗坛”天师道上清系统的经腔、符箓、醮坛科仪的传入与集大成者。他的大批斋醮科仪著作以及经韵音乐资料,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为金代全真道教的兴起准备了一定条件。所以说,杜光庭是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道门科范大全》经清代四川全真道士陈仲远整理成《广成科仪》后,影响了整个全真道教的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由此可以得出:杜光庭的《道门科范大全》应出自江浙一带,而《道门科范大全》所影响和发展而来的《广成仪制》的真正源头是以唐代茅山、天台道教流行的早期道教上清宗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  
    杭州地区也是浙江道教的重镇之一。东晋时道教在杭州流传较广,发展较快,多处建舍、结庐。葛洪辞官以后云游海内,先在南屏山、龙井、灵隐、天竺及余杭天柱山游历、修炼,后择宝云(石)山结庐(抱朴庐)修炼,“著书立说”。郭文隐居大涤山,精修十余年。许迈于余杭悬山立精舍,于桐庐恒山采药、辟谷、饵术,晋永和二年(346)移居临安西山稽留峰。钱塘人杜子恭奉五斗米道,有道术,善治病,自成一派,影响甚大。南北朝时,道士许黄民,于元嘉六年(429)移居钱塘杜道鞫(杜子恭之孙)家。泰始年间(465-471),杜京产(杜道鞫之子)挂冠,遁舍隐居苦修,潜心道奥,将世传的《上清经》等经书与同郡道教学者海宁人顾欢等共读,选出经传,聚徒教授。
    唐、宋期间,道教在杭州发展很快,知名宫观增多,著名道士云游频繁。唐弘道元年(683),道士潘先生奉敕建天柱观。中宗年间(705-710)赐观庄、给香灯,吴筠、司马承祯、叶法善、白元鉴等曾居留。玄宗年间(712-756)开玉皇山,启建玉龙道院,造大罗宝殿。元和十年(815),杭州刺史卢元辅重修忠清(伍公)庙,作《胥山铭序》。大中年间(847-859)刺史李君建葛仙祠,造初阳台,题额“初阳山房”。乾宁二年(895),钱武肃王上表建天柱观殿堂,光化二年(900)奉敕重修天柱观,并作《天柱观记》。唐代历朝修建了真圣观、开元观、紫极观等。吴越王钱氏为保境安民建造了天庆观、玉虚观、报国光孝观、水府净鉴观等。民间百姓建造了重阳庵、三茅堂、清溪道院、石老庙等。此外,在吴山、灵隐有邢令闻、诸葛鉴、丁飞等道士筑茅庐,挖洞窟读书、采药,过清修生活。
    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宋仁宗年间(1023-1063)重开玉皇山,敕建玉龙道院。天圣九年(1031)刘海蟾云游名山,居玉龙道院面壁九载。大观元年(1107)建吴山中兴观。徽宗在政和年间(1111-1117)召洞霄宫道士唐子霞,见道术不凡,授金坛郎、主洞霄宫。南宋建都杭州,绍兴年间(1130-1148)建造了万寿宫、东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显应观和三茅宁寿观,其后孝宗、理宗、宁宗和度宗相继建造了佑圣观、开元观、龙翔宫、西太乙宫、宗阳宫,即南宋的御前十大宫观,直属皇城司管理,宫观门额大多为皇帝亲书,设守卫,置园林,经费由皇家开支。嘉定十五年(1222),宁宗召白玉蟾来临安,委以东太乙宫道事。绍定六年(1233),理宗授意太乙宫道士胡莹微负责刊印《太上感应篇》道书八卷,首页御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名儒真德秀代作序和跋,宰相郑清之作赞文,此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大。
    端平年间(1234-1236),女真道士魏无瑕在西溪筑宫殿,能容“黄冠千人”,理宗御书“神仙宫”门额。嘉熙三年(1239),委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主龙翔宫,兼御前宫观教门道事。淳佑七年(1247),赐洞霄宫钱益市,恒产规制,御书“洞天福地”,此时洞霄宫殿堂道舍干余间,道士数百。淳佑十二年建西太乙宫。南宋时期官方和民间还营造、修膳了上清宫、太清宫、明清宫、玉清宫、三一庵等,占当时七十二道观的一半以上。道教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道士林灵真居宝极观,编纂道书《大成天经》三十六卷。
    元、明期间,道教在杭州保持不衰,全真道开始传播。元代初,世祖忽必烈召见高道杜道坚,赐玺书,任提点,命住持宗阳宫,给全真道自由建宫观,广收徒众的权利,全真道士黄公望(富阳人)传教于杭州西湖南山。至元年间(1264-1294),累经扩建洞霄宫殿堂,占地面积八十余亩,成为全国著名宫观,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大德七年(1303)授杜道坚杭州路道篆教门高士真人。吴山北(瑞石山)全真道士徐洞阳改集庆堂为紫阳庵,收徒丁野鹤居此潜心修炼,丁以吐纳导引,服气辟谷二十年,后人遂将瑞石山改称紫阳山。洪武元年(1368),召吴山道士冷谦(古琴理论家,时年百余岁),“黄冠见高祖”,言能谐律,授为协律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得被召至京,从成祖北征,朝夕崇礼,历事四朝累封崇教弘道高士,续编《大成天经》至四十卷。嘉靖年间(1522-1566)玉皇山,敕建福星道院。吴山徐道彰和张落魂、唐秩等道士以习五雷,行气吐纳,炼丹药,铅汞,焚符念咒,结坛祈祷等,进行道术活动。
    杭州道士周思得在道教斋醮科仪方面建树卓著。周思得,浙江钱塘人,字养真,一字素庵野人,又曾署名思德。生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 正月十八日,少颖悟,从月庵丘公学道,其师洪武初任杭州府道纪司都纪兼宗阳宫提点。又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读道家书。明成祖时,周思得以灵官法名显京师,后住持京师大德观、朝天宫,主持编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周思得精习灵宝度人之旨,行持五雷火府之法,以道法济幽度显,门下弟子百余人,宣德、正统年间,累封“崇教弘道高士”,为明代颇受优宠的道教名流。思得历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于正统十年﹙1445﹚,以年迈恳乞还山,英宗敕于杭州城西南凤凰山建太清观,为周思得退居之所,以优其老。景泰元年﹙1450﹚五月,周思得获准告老还山,由其徒周道宁扶持,返居杭州仁和县玄元庵。景泰二年﹙1451﹚八月二十四日,周思得羽化于玄元庵,享年九十三岁。英宗闻奏,特遣行人司行人徐篪往赐谕祭,赐谥弘道真人。门弟子葬周思得于杭州八盘岭。《浙江通志》[7]载:“明真人周思得墓。《杭州府志》:在八盘岭,景泰间谕葬。”明代文士习经应周思得门人之请,撰《故履和养素崇教高士管道录司兼朝天宫大德观住持周思得墓志铭》,传诸后世。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四载,其墓规制宏大,作为道士之墓,古今罕见。
    近人张泽洪说:周思得显扬的灵官法,即萨守坚所行雷法。其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萨王二真君之始》载为证:“国朝永乐间,杭州道士周思得居京师,以王灵官法降体附神。所谓灵官者,为玉枢火府天将,在宋徽宗时先从天师张继先及林灵素等传道法。又从师蜀人萨真君讳守坚者学符术。”
    周思得重法术以及斋醮科仪之风。他推崇唐代叶法善,唐代叶法善以法术见重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明代周思得以灵官法历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二者颇有相似之处。周思得编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专列祈禳诸真醮仪品,收有梓潼帝君醮科、东岳醮科、天妃醮科、瘟司醮科、诸神醮科等。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可知,仅《赞唱应用门》中的《法事品》就有音乐曲目二百多首。是集前代之大成的道教斋醮科书盛典。
    清代、民国时期,杭州道教趋于衰落。清康熙二年(1669),全真龙门第七代宗师王常月亲领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立坛受戒。第八代金筑老人盛律师立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涯,递相嗣传。第八代黄赤阳(守园)住持杭州大德观,传第九代周明阳、王永宁。周明阳立栖霞岭金鼓洞支派,影响很大,从学者千余人,有一批高徒;王永宁传童融阳、许青阳,许青阳立机神殿支派传门下。第十一代高道沉轻云住持大涤山洞霄宫,传门下陈樵云立余杭三元宫支派,周梯霞立桐山半持庵支派。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进杭州,一些道观遭损。光绪末年北京白云观道士来杭传道,道教《全真正韵》开始在杭州一带道观流通。著名全真道教宫观有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抱朴道院由玉皇山福星观接收主管,此二观连同上海白云观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学习北京白云观《全真科仪》以及四川二仙庵版《重刊道藏辑要·道教全真正韵》。后经杭州又流传到浙江温州、宁波一带。
    清代道光、光绪年间,白云观第十八代律师孟永才有见于十方丛林道士流动太大,改全真正韵为地方特征的“北京韵”。经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精通“北京韵”的老高功、经师均已羽化。八十年代初期,温州燕窝洞道士黄信阳担任北京白云观监院,遂调温州高功进北京教授《全真科仪》以及四川二仙庵版的《重刊道教辑要·全真正韵》。北京白云观的全真斋醮科仪以及经韵音乐历经坎坷,重新回到了北京,但是经韵里已经参杂了诸多浙江温州地方方言,与原来北京版《全真科仪》以及经韵音乐不尽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