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的“众 妙之门” 提起老子《道德经》,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认为,这句作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卷首语,表达的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由此,《道德经》就直奔主题:“道”是什么? “道”究竟是什么呢? 从句式上看,这句话的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是老子所揭示的作为宇宙的本源之“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言说的意思,指的是具体的事物。“常”是恒久不变永远存在。第二句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真相,即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态。第二个“名”是动词,是命名、给它称谓之意,即用言词正确地表述概念。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假如“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这个“道”就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道”。同样的道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许可以用一个名称来给它命名,但要给宇宙产生万物的本源之规律的真相起一个名称,是做不到的。即使给了它名,也不可能与那个恒久的宇宙本源的真相形态相称。 难道就单凭一句简单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可以说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源吗?第二个“道”是具体的事物吗?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道德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老子早就知道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他在本句之后的几章中和八十章中就多层次、多角度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说是,在宇宙没有形成之前,就有一个无声、无形的东西混然而成了。这个东西,不仅独立长存不变,而且循环运行不止,老子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但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道”。 在老子时代,人类并不知道宇宙的起源是由“大爆炸”而形成的,但老子知道宇宙最初的状态是“有物混成”。这个“物”,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们发现的,宇宙是在140亿年前,由最初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才形成了今天的宇宙。“道”不仅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且是绝对无偶的“一”。根据《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来看,“道”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无”与“有”(阴阳二气),“无”和“有”二者相互交融而形成均匀的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便是“三”。“三”也即是“道”生“万物”的媒介和桥梁。由此可见,“有物混成”中的这个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 “无状之状,无物之相”的一片混沌状态的“物”和“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一”和“二”,就是本句第一个“道”。而“万物”则是“可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老子在第一章接下来作了这样精辟的阐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 老子说,“无”,指天地混沌未开之时的状况;“有”,是对天地万物本源的表述。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验“道”的端倪。 老子所说的“无”和“有”是“道”由混沌状态走向万物蓬勃发展的一个活动过程,因此,“无”和“有”都指的是“道”。“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最初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的时候,是“隐”着的,这个幽隐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摶之不得、混而为一(第十四章)”来描述“无”是“道”的特性。这个“无状之状,无物之相”被指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第二十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说,“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无又似乎是有,说它是实又似乎是虚,它是恍恍惚惚的。可在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的形象;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昏暗,深远昏暗之中却具有一切物质的原理和实质;这原理和实质是真实的,有非常可信的真实的东西。从古到今,“道”一直存在,一直在创生万物。我怎么会知道万物开始的本源情形呢?就是靠这个“道”。 我认为,老子所说的“常无”和“常有”是他为我们提出如何“观道”的两个基本维度。“道”本身有无限的自在,所以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的存在是真实的、实在的。对于这种本质上真实的存在,我们又必须把它解释为纯粹存在本身的“有”。正因为道体自身的实有状态本身就存在着“无”、“有”这两个基本面向,所以我们如果试图融入道体的真实存在的话,就必须择取“无”与“有”作为两个基本的观察维度。比如,我们可以把“无”看作是140亿年前天地的星系还未形成之前时的“混沌”状态,这个状态是既无而有、既有而无,所以称它为“妙”;把“有”看作是38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道”创生万物的一种真实状态。对这种状态老子称它为“缴”。“缴”,就是边界。“道”是无限的,为什么还有边界呢?因为“有”是从“无”中来的。亦即凡是从道体所发源的一切,就都有其自身的边界的“缴”。由此可见,“无”中含藏着无限的而又未显现的蓬勃发展的“有”。“无”和“有”的连续,是“道”向下落实而呈现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 明白了“无”是道体无限的自在,了解了“有”是道体自在的呈现之后,就能理解老子为什么说“道生之,德蓄之,物成之。”(五十一章章) “道”无限的自在之后,是“德”蓄养了万事万物,没有“道”的自在,没有“德”的蓄养,万物就无法生长。因此,“有”即是“德”的呈现。所以老子接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所谓两者,是“无”与“有”这两者,“无”和“有”本来都是指 “道’的,只不过是从两个维度观察的呈现,即不同面向而给予的不同名称而已。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要说“同出而异名”的缘由。所谓“同谓之玄”,是指“幽深”、“遥远”,是说不清,讲不明,不能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来确定和清楚表达完整的。因为“道”生万物之后,又融入到了万物之中,所以把它称之为“玄之又玄”。正是这个“玄之又玄”存在的“道”,才引发了宇宙万物的“无”“有”之妙,所以称之为“众妙之门”。门,是供出入的,宇宙万物都是从此而出,从此而入。 为了进一步说明宇宙万物本源因“道”而“有”,因“道”而“无”,老子在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处下是“道”的本有特性。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老子在用“道”揭示宇宙本源真相的同时,把“道”的作用落实到他理想的政治社会上,就是“自然无为”。他在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就是说:“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然而没有任何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坚守它,万事就会自我发展变化、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地发展。随着事物的发展壮大,而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来镇服它。这样一来,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的状态了。 老子在第三十四章中还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他说,大道流行泛滥,它可以无所不至。万物都靠它得以生存,它对万物却从不干预;它成就了万物,却不把名誉拥有;养育了万物,却不当它们的主宰。从不图回报,可算是很微小;万物都以它为归附,而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成其为大。 可能有人会疑惑,研究这玄而又玄、奥妙莫测的道,进而识道、守道、得道又能怎么样呢?对这种疑惑,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中也有回应。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一”是“道”的代名词。他说,自古以来,凡是得一(即得道者)者,其情形是这样的:天得到“一”,天就清明;地得到“一”,地就安宁;神得到“一”,神就神灵;溪谷得到“一”,溪谷就充盈;万物得到“一”,万物就衍生;侯王得到“一”,就可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就都会从“一”(即“道”)那里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反之,假如失去或离开了“一”(即“道”),天就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就不能保持安静,恐怕就要震荡毁灭;神就不能保持神灵,恐怕就要灭迹;溪谷就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就不能保持衍生,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就会失去高贵,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老子在六十章还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何谓“鬼神”?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魂。气者,人之盛也;魂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为鬼;魂气归天,此为神…”在此,老子说:把握了“道”,以“道”居位天下,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鬼神与圣人都不会干扰人,所有都会回归到共同的价值观上了。 老子在三十五章又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也即是“大道”的形象,落实到为上便是高尚的人格品德,便是“善用人者为之下”。所以,把握了大道,天下人就都来投靠了;投靠后便不会受到伤害。 愚以为,由上观之,“道”在宇宙万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虽然称它为“道”,为“物”,为“一”,为“象”,实际上,却是一个“无”。正因为是“无”,才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 所以,《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字字句句都是“道”。只有把握了“道”,才能与“道”同行、同德、同发展。 愚人(金明立) 2016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