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微 妙 玄 通,深 不 可 识。夫 唯 不 可 识,故 强 为 之 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犹 兮 若 畏 四 邻﹔俨 兮 其 若 客﹔ 涣 兮 其 若 凌 释;敦 兮 其若 朴;旷 兮 其 若 谷;混 兮 其 若 浊;澹 兮 其 若 海﹔飂 兮 若 无 止。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保 此 道 者,不 欲 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章是老子对体道圣人进行的一番描述。老子称赞得“道”的圣人是那样的精妙深奥、深通事理,一般的人是不可以理解的。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了运用这些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事物。这些得“道”的圣人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脱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赞扬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合、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的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来不会自满高傲:他们绝不好大喜功,做事情不会贪求过分的圆满。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使陈旧的得到不断更新,永远不会失败。这就是圣人得“道”的妙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意即,古代善于遵从道办事的人,认识精微奥妙并深通事理,深刻得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善为道者”,是善于遵从“道”的人。这里的“道”,指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玄通”,指深通事理。“深不可识”,深奥得一般人不可理解。“强为之容”,即勉强来形容他。老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得道之人的表现状态和容貌,形象地说明“道”不仅深奥难解,得“道”人的内心同样深不可识。他从以下九个方面赞扬得“道” “圣人”的容貌。 (一)“豫兮若冬涉川)。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河。“豫”,古代一种野兽,胆小而性好疑。引申为迟疑慎重。好像古代那种野兽冬天踩冰过河,不敢贸然行进。 (二)“犹兮若畏四邻”。警惕觉戒备啊,好像防备四邻的攻击,不敢妄动。“犹”,古代野兽名,性格警觉。以前的国家都很小,夏朝时就有万国之称,国家间弱肉强食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要“犹兮若畏四邻”。 (三)“俨兮其若客”。恭敬郑重啊,好像在外做客。“俨兮”,严肃拘谨的样子。说明体道的圣人,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 (四)“涣兮其若凌释”。和蔼可亲啊,好像冰块将要慢慢消融。“涣”,即流散。“凌”,冰块。“释”,流动。体道的圣人,如同春天冰块消融慢慢流动那样,显得“和蔼可亲”。 (五)“敦兮其若朴”。敦厚质朴啊,好像未经加工的原材料。“朴”是指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说明体道圣人的本质,如同未受外力加工之前的敦厚朴实。 (六)“旷兮其若谷”。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旷”,是辽阔,宽大。这里形容体道的圣人胸怀宽广,就像深幽的山谷那样。 (七)“混兮其若浊”。浑厚混沌啊,好像江河的浊水。“混”,即掺和,夹杂,不做选择,有来者不拒之意。这说明体道的圣人的胸襟就像混浊的河水一样浑厚宽容。 (八)“澹兮其若海”。平稳寂静啊,好像广袤沉静的大海。“澹”恬静,安定。说明体道圣人的心胸恬静若海,不浮躁。 (九))飂兮若无止”。行迹飘逸啊,好像高空的风没有静止.“飂”。指高空的风。这说明体道圣人的德性飘逸洒脱而不为小节所牵挂。 以上九个比喻,说明圣人具有最高的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反问,是老子对人们说的激励。说是只要能够做到这两条,人人就都能成为圣人。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即,谁能把浊流停止,使它渐渐澄清?谁能让长久安静的水流动起来,让它慢慢显示生机。 宇宙万物中的生命运动,就是该静的时候静下来,该动的时候动起来。谁认识并掌握这个规律,谁就理解了“道”,谁就能遵 “道”而行。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即,持守这种“道”办事的人,不会追求圆满。只要不追求圆满,所以才能去敝成新。“蔽”,通敝。“保此道者”,指持守以上圣人说的九种道德修养。“蔽而新成”的前提条件是“不盈”。“不盈”,不求自满。因为“盈必溢出”。处世为人,如果骄傲自满的话,必定会落个被动挨打的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