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博大圆融 承先启后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美国 吴森 参加讨论
 
    博大圆融   承先启后
    ——悼念唐君毅老师
    吴森
    唐君毅老师在二十多年前便与世长辞了。但他“承先启后”的教泽,依然留在弟子们的心坎。“博大圆融”的哲学思想,为万世开太平,便要持续长存、永垂不朽了。
    笔者对唐老师著作的认识,远在五十年前香港就中学的时候。国文科老师常介绍给我们钱穆和唐君毅两位先生的创作。我最喜欢的是唐氏的哲理散文,专著的例子就是[论读书的难与易]和[死生之说与幽明之际]。这些著作在我阅读时便把我带到曲径通幽之处,体认宇宙人生无穷的理趣。中学毕业那一年(1954),我为了要跟从唐君毅老师,便到新亚书院(学院)作入学的申请。新亚书院的入学试,除了答卷的笔试之外,还要经过当面晤谈的口试。那时给我口试问话的正是唐先生。他平易近人,雍容儒雅,和我当面晤谈,使我如愿以偿而被他取录了。在新亚就读第一年,唐先生的课只有理则学。其他学科的老师,看来没有唐师学术的热忱和文化的意义。这一来,过了一年,我只好转往台湾师范大学就读,主修教育及中文。毕业那一年,回到香港投考新亚研究所。这一回,比以前如愿以偿多了。
    以前如愿以偿较多的原因,就是研究生有机会到唐老师所教“中国哲学”一科去上课。唐先生在研究所“中国哲学”一科的讲演,正是后来“中国哲学原论”一部份的题材。他在堂上从来不讲问话,从不批评或嘲讽别人,每一句都是严肃而正常的话题。每一堂课,都从平淡的语调讲起,似乎愈讲愈吃力,而思路更弯曲而迂回。有时像“山穷水尽”,有时若“四顾无人”。有时仿佛“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有时却像“雨过天晴,豁然开朗。”在风回路转之际,他蓦然回首,却发现真理在路旁。在冬天的时候,唐老师穿着大衣进课堂来,脱下大衣开始讲。但讲到一半的时候,外衣也要脱下来了。唐氏一 面讲,一面苦思,用心力的时候,往往额上冒出汗珠儿来。不一会,背心儿也要脱下来了。大抵到领带解下来,便是一 节告终的时候。唐氏的教书,真可谓鞠躬尽瘁,丝毫不苟。他对古代先贤及西方诸哲的学说,都能提要钩元,画龙点睛地复述出来;而对时贤及其他学者,从没有作夸大的颂扬和有意的贬抑。但他常常自我批评,自我处责,自我检讨,从来没有一句自大独断的话。笔者出国前(1960)到他家辞行的时候,他自贬一番之后,嘱咐笔者千万不要效法他走那些迂回曲折的路。这种光风齐月,大公无私的胸怀,在当今哲人中恐怕极难找到第二位了。
    笔者出国后,经常还和唐氏通讯。有信给他必有复,每次复信都不会超过两个星期,而且内容都很详尽。唐氏来函邀请笔者返新亚任教,颇为殷切。可惜那时笔者已答应芝加哥罗若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客座之聘,未能应命返港。一九七三年夏天,笔者第一次出国后由美返港渡假。唐氏特别为笔者在九龙丰泽园菜馆设宴,使和新亚师兄重叙,舞雩沂水,其意殷切。此后笔者每返港渡假,必去拜会他。许多时,听他在茶楼席上一番话,便有新灵感可以从事研究或写作了。
    一九七六年的秋天,我应聘到台大哲学系当客座教授,路经香港时正要准备拜会唐老师。但消息传来,唐老师病倒了,正在台北疗养。这一次病倒,非同小可,事情的经过,也颇为曲折。主要原因,就是一位从美国回来任教的年轻学者玩弄权谋,操纵一切。唐先生为了正义而干涉,但那时他已退休而无实权了。而这个反骨的年轻学者,竟露出狰狞的面目,写了一封信和唐先生宣布绝交,还把这绝交信影印分发给唐先生的许多朋友。这一位年轻绝情者,实在太不择手段了。唐先生一向仁厚待人,并不与这绝情投机者计较和冲突。可惜的是,这一位绝情者的所作所为,对唐先生的健康影响极甚了。我到了台湾,便到剑潭疗养寓所探候他。他把历年来出版的英文论文及稿本全部交给我,然后向我投诉从美国返港任教那一位绝情年青学者。只因为我未能应新亚之聘,这一位绝情人有机可乘而到新亚任教。他讲到这里,喉头咽不成声,眼珠儿簌簌的滚下泪来。看来,唐老师已患上与众不同的疾病,但他仍勉强支持着力而不从心的躯体,还对宇宙人生作苦思玄想。在台疗养不久,便回到香港自己的寓所去了。
    一九七八年一月寒假时期,我再从美国返港渡假。这一次探候唐老师,由新亚兄弟唐端正和霍韬晦两人陪伴到他的寓所。唐老师还肯乐意和我沟通。他虽然已觉得气喘,还滔滔不绝阐述最近体会所得的人生奥秘。颜容虽有点憔悴,但看来仍有一点精力。在谈话沟通告一段的时候,他亲到书房拿了一套上下册的“生命存在和心灵境界”出来,然后在我的面前签了名送给我。他把书拿给我的时候说:“这是给你的,是我最后的一本书了。”听来有点黯然,我真的不知如何应答。最想不到的,他把最后一本书送给我时竟然就是我见他最后的一面了。
    一月下旬返回美国,二月十日接到霍韬晦的来信,报道唐师二月二日病逝的噩耗。我眼前一阵昏暗,咽不成声,欲哭无泪。泰山颓,梁木坏!鬼哭神愁,众生眼灭! 在海外为中华文化奋斗半生,德慧双修的一代哲人尽然长逝,把“续绝学”的文化重担传道我们这一代的肩膀上来。
    幽明永隔,人别路殊,唐君毅师精神不死。其博大之量,仁厚之情,圆融德性,海外培育英才之功,国际文化交流之夜,长在中华!长在千秋万世!文化意义长存!道德理性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