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天论》的思想光芒(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荀子认为“天”不仅是有目的、有意志的神,而且还有自己的道德属性,“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的道德属性里面,荀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荀子·不苟》),天的笃实不欺的品格,是它造就万物的保证。《荀子·天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天的公正无私、毫不偏袒的品格。由于天的公正无私,就使得人们在社会动乱时不会产生对于天的怨恨之言,所谓“知天命者不怨天”(《荣辱》)的道理就在此。荀子指出,天是人世间的统治者的圭臬,说他们应当“居如大神,动如天帝”(《荀子·正论》)。所谓“天帝”本来是人按照世间君主的形象塑造出来的,但荀子却颠倒过来,以为世间的君主乃是“天帝”的影子。
    在探讨先秦哲学的时候,论者多强调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在“天人之分”理论的基础上,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笃信以“唯物”、“唯心”两大阵营划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学者所特别看重的名言。论者往往从这里推导出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并进而引申出这是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人力战胜自然的情况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是“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云云。其实,荀子这里的意思并非要人们征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要人们“制天命”,意即认识、掌握“天命”,这个态度尽管是积极的,认为人们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但应当注意的是荀子之论仅仅到此为止,并没有发展到“人定胜天”的地步。就荀子“制天命”的命题看,“制”的范围有多大呢?荀子并非要征服天,也不是指要征服自然界。从荀子的礼、义观念看,他所谓的“制天命”,实际是以礼义为半径画了一个圈子,超出这个圈子的人就是不知天命的“愚者”、“小人”、“奸人”,荀子认为只能在这个圈子里面“制天命而用之”。在荀子看来,天子、士大夫、庶人等的社会地位,都是“天”有意识安排的结果。汉儒董仲舒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的神学模式,实滥觞于此。荀子和董仲舒一样,其所强调的都是人对于“天”的依属,然而在时代上却比董仲舒早得多。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确实超出常人,他的天论的确是古代思想史上一大宝贵财富。作为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他对于迷信禨祥的批判闪耀着智慧之光。荀子从自然的角度对于“天”的深刻认识,确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天论》中曾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自然之天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对于“天”的迷信,在讲究人事的时候,荀子慷慨激昂地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然而应当看到,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实在于此,荀子这方面的认识还有着一定局限。他主张对于天的本质和天之所支配万物的奥秘,人们不可认识也不必去认识,他并没有提出所谓的“天人相分”以及“人定胜天”的理论。我们今天对荀子天论进行的认真分析,若他有知,当不以为忤,也许还会莞尔而笑,点头称许呢。作者:晁福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