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孔子的老师郯子:为郯国国君 用鸟名命名百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众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取道东夷——
    圣人无常师
    正是郯子这场有关官礼制度的解说,引来了勤学好问的孔子。
    鲁昭公十七年,当时孔子年方27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臃肿而渎职。《左氏春秋传·昭公十七年》载:“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少皞之国”的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学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于郯”。
    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名为《学于郯子》,讲的也是这个故事。“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创制了古代官制,但由于现在天子身边的人才流失和制度的破坏,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了。这话很对。”《论语》中还有一段记载,孔子曾经认为东夷不同于南、北、西“三方”,有“仁贵之化”,注重礼仪。所以,他要带弟子子路到东夷居住。
    孔子周游列国时,也曾到郯国。后人为纪念孔子来郯,称其所登山峰为孔望山,峰顶石楼为望海楼,还有纪念孔子问郯子的问官台。明代海州刺史张峰在考证孔望山的由来时写道:“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经登山望海,世传其崇山峻岭为孔望山。”
    从后世的评价来看,郯子的贤能不及孔子,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郯子对“礼”的见解和对“孝”的践行,给孔子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启发。《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礼”和“孝”的论述,先贤的言行为孔子创立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参照。
    郯子逝世后,后人建起了郯子墓、郯子庙、问官祠等,历代重修,供人凭吊。郯子墓位于郯子花园北侧,即郯城县归昌乡郯庙村北约1公里,高峰头镇西曹村西南200米处,又名郯子林。墓地具有一定规模,后又经捐树再造,历经沧桑。1976年,该墓封土被挖平,下挖两米多深,发现铁汁浇灌的棺椁,无法打开,仅在靠近棺椁处挖出青砖、铜镜、石人等物。现仅存一块向北倾斜的石碑,立于清乾隆年间。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实习生 杨嘉昕 本报通讯员 徐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