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而其核心就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思想。 关键词:德治;儒家;周公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相当丰富,值得我们加以批判地继承。儒家就是主张德治的,孔子阐述过这方面的思想。但是追本溯源,这种德治思想最初是由西周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提出的。本文讨论周公的德治思想,意在为我们今天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提供一些中国文化传统方面的精神资源。 周公(?— 约前1095)姓姬、名旦。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殷周之际最伟大的政治家、谋略家、思想家。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他一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先后辅佐父亲周文王、哥哥周武王及侄子周成王,先后灭殷平叛,封侯建国,“制礼作乐”,建立了标炳史册的丰功伟业。 在周公思想中,最核心的是关于“天命王祚的兴衰继绝”问题。一个王朝、例如商王朝,是怎样丧失自己的王祚的?而另外一个王朝、例如周王朝,又是怎样获得自己的天命的?这个问题的意义,小而言之,只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大而言之,则是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群体生存哲学问题:对家、国的群体生存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周公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思考的结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德治思想。 周公的德治思想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三角关系”。这个三角的三个端点是:天、王、民。三者之间具有如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天 ↙ ↖ 王 ——→ 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环状结构:天决定着王,王决定着民,民决定着天。这里,王命取决于天命,天意取决于民意。这与殷人的观念大不相同,后者虽然也存在这样三个基本因素,但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单线的联系:天 → 王 → 民。他们没有意识到民意对天意的决定意义。例如殷朝的最后一个暴君纣王,当有人向他指出他的荒淫腐败、置人民疾苦于不顾、这必将导致商朝的灭亡时,他却有恃无恐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应当说,意识不到天意取决于民意,这是殷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周公则把天意与民意直接联系起来了。其结果是显然的:王政的好坏是取决于民意对它的评价的。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2)。这一“载”一“覆”,都是以“天”为中介的。 为确保周王朝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从上述三角关系出发,周公对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自的“注意事项”分别进行了陈述: 1.天命 → 王命:以德配天 我们知道,“天命”观念乃是当时的普遍观念,周公思想也是如此:一个王朝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周公指出,殷之灭亡、周之统治,都是天意:“尔殷遗多士,弗弔(不料)昊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多士》)(3)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康诰》)根据这个认识,周公深感“天命靡常”(4),殷鉴不远:“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其不延。……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其不延。”(《召诰》)谁敢说那殷朝的命运就不能延续?谁敢说我周朝的命运就必定延续?这表明,周公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因此,对于周公来说,如何“祈天永命”(《 召诰》)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周公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在他看来,面对无常的天意,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那么,一个王朝如何才能祈求天帝永长自己的统治命运?在他看来,关键在于这个王朝是否有“德”,因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5)应该说,这是他的独到发现。为此,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敬德”“明德”的途径,达到“永命”的目的。周公明确指出,殷朝的灭亡是因为不敬德:“惟其不敬德,乃早坠厥命”(《 召诰》);反之,周朝的成功则是因为能够明德:“克明德慎罚,……天乃大命文王”(《康诰》)。所以,周公一再告诫:“王其疾敬德”;“不可不敬德”(《 召诰》)。只有具有德,才能感动天,从而才能祈天永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