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层次来考察:一是既然世间法也就是佛法,那世间法所不允许的行为,佛学者也就不会去做,《道德经》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二是佛学者是慈悲的,救度的是自己和众人的“心”。因此,不会利用他人的无知来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个“无知”不是指世俗人情的标准,也不是粗浅的佛学知识,而是以是否能改善“业力”为标准的行为。所以,佛学者不会为了自己而使别人的心性更加沉迷。三是从烦恼的解脱层次上来讲,财货喜怒悲恐惊属于“粗烦恼”,可以由浅层的“戒定慧”来祛除。而男女之情是根本烦恼的微细烦恼,身体的行为可以由“戒定”来控制,而心里的烦恼、种性烦恼则要从心里的层次来对治,而不是用身体的行为来对治。从根上讲,只要一有男女之情的念头,就是一种失败!而对治的浅层方法就是“白骨观”,深层次则要在菩萨果位时,有赖智慧力量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祛除。
    那些认为可以由“男女之情”使身体疲劳来体会“身心”关系,从而获得“清净心”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种做法首先毁坏了修佛的法器,也就是佛说的妄图以“有漏”之身修学佛法,无异于想“煮砂成饭”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佛法“戒律’的本意,其浅层次是“身漏”,深层次是“心漏”。因此,修佛一切都要从“心”的层次上来进行,从“念头”做起,而不是从身体做起。就如同想提高棋艺的重点,不是器械训练,何况是损坏身体呢?
    简单说庄子没有涉及到佛学的基本问题的根据如下:一是庄子的 “齐物”属于“色色不二”,而佛学首先是“色空”问题;二是庄子无是非,而佛学的基础是“善恶”问题;三是庄子所谓的 破生死是“不同形相禅”,而佛学是“出轮回”。这几个基础说明了庄子的 层次,所以请有以禅学、佛学来研究庄子的 学者三思。
    “色色不二”,孔老皆未言及也,是因为在入世学中只会造成混乱; 而佛学的入门既是破除“色”的问题,也不会关心什么“不二”的表象差异问题,而是直接进入本质范围。而且庄子“色色不二”的观点,和佛学的“见山还是山”不能同日而语,而且佛学看的“自性”的层次,庄子是表象的推移。
    用佛学看庄子,不仅仅是拔高问题,而是没有看清楚庄子的实质和佛学的基本理论之间的差距问题,就如同用塑料花谈栽培技术是一样的性质。
    庄子的问题也不仅仅限于修炼方面,更多的在于学术上的见解。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了谬误。庄子由“大知”走向“不知”,也就走入了诡辩。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为”是抓根本的能力,佛学是从这个角度说的。至于抓根本的目的是什么,那可是有方向性的差异的。具体到道学与佛学来说,《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在“ 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框架基础上的做法,是抓住规律后怎样在应用回去的做法。而佛学的“无为”则是不走这个过程,而是直接从“空幻无我”入手,破除的是整个的大框架,而进一步追究“道”之前的真相的问题。
    至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这个保养元气的局部问题,或者道家修炼原则来说,倒是有些相通的地方。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混为一谈。
    而《庄子》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无为”的错误理解。
    庄子上面的这些误解,还形成了他的一个观点:“内重外拙”,《外篇·达生》仲尼曰:“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并以此作为观察修炼是否有成就的标准。这也有些偏差,应该既不是“形如枯槁,心若死灰”,也不是“态色淫志,如负日而行”,而是“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弱愚”的有平常心的平常人。
    对于“实证”的问题:
    道学,作为百家学说之一,不会离开“ 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框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可说是大框架中最详实的集大成者。
    修身,是大框架中的一部分;延年益寿又是修身的一部分 ;“致虚极,守静笃”是延年益寿中“性命”修炼的基本原则。而保养元气则是“致虚极,守静笃”前提下诸多方法中的一种。
    实证,不单单是指“元气”的保养层次的身心感受,更全面、更重要的是大框架内的全部内容的检验。 道学,首先是在大框架上的哲学性的指导意义,其次才是各个具体方面的应用。如果,片面强调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甚至以局部来解释整体的话,不能不说是一个偏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