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释文: 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正确的时机,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势得其反。如果天下都知道一件事物是美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落入俗套,有故意做秀的嫌疑也就不美了;天下都认为是一种善行的时候,你再去做就会让人质疑你的诚意,背上钴名钓誉的嫌疑,也就不善了。善只要产生作用达到效果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达到什么标准。因此,既使有些成果也不能自满,不能自我夸耀,更不能以此骄人。效果是自然产生的,是善行必然有的反应,而不是应追求的成绩,更不应以见一定效果为标准。因为,隐蔽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那些自我表现的人会蒙蔽自己的眼睛;自以为是的会看不清是非的标准;自我夸耀者会抵消他的功绩;自满的人不会再有长进。所以,只有不注重自我表现的人,才会兼视而明;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是非;不自我夸耀才会获得功绩;不自满者才能不断进步;那种错误行为以道的观点来衡量的话,就象剩饭赘瘤一样,引起众人的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治理天下,要以道的规律来辅佐管理者,而不要使用武力来强行夺取。因为用武力虽然表面见效,但带来的后患无穷:军队驻扎的地方,民众四散,土地荒芜,荆棘丛生;战事过后,就会有灾荒发生。因此,用兵要慎之又慎。君子居住以左为贵,而用兵则贵右,因为兵凶战危主杀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主生之器。要在没有其它办法之时才被迫使用,要在天下皆曰可杀之时再动用武力。并且淡然处之,不以取得胜利为美事。如果认为是好事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喜欢杀戮的人。而杀戮成性的残暴之人,是不能使民心归附而得志于天下的。因此,吉事以左为贵,凶事则以右为主。所以,偏将军居左侧,上将军居右列,这是说要按照办丧事的心态来看待打仗;杀人众多,更要以哀痛的心情去吊祭;打了胜仗之后,要以丧礼的规矩来安置后事。 总的一句话,使用军队是不祥的器物,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如果以道来化育天下,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就不能兴风作浪。并不是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也不起作用,盎惑不了人心,构不成危害;不仅这种能力不起作用,就是圣人也不能轻易使民心动摇造成动荡。这两者都不会构成危害,是因为民心所向的缘故。以道的规律来化育天下,就象川谷必归于江海一样。大国的自我定位,也以居于下流为贵。这是天下的归附交汇之地,相当于天下的雌性位置,牝总是以娴静来战胜牡,以静为有利位置,所以,大国宜居谦下的位置。大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使小国信服依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可以使大国接纳自己。因此,或是通过谦下而使人依附,或是通过谦下使人接纳,这样,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支配小国,小国也不过分依靠大国,两者都能满足各自要求,大国要首先采取谦下的位置,则效果会更加可靠。 老子《道德经》的“动 善 时” 讲了做事 的三个原则:把握先机;主持正义;占据主动。而《庄子》的“不得已”的做法不是没有合理性,而是在众多的选择性中直接选取了最后的一种,直接将底牌做了头牌。这种做法的智慧层次不言自明。而且用生死问题的不可选择性,来证明“不得已”的合理性的做法,实质上是用特殊性来论证普遍性的错误做法,和庄子论证“无用之用”的诡辩手法是一样的性质。人生的意义不在生死两头的必然性上,而是在过一个怎样的人生的过程上,而这个过程是可以选择的。是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呢?还是做一个无用之人,社会蛀虫流浪一生呢? 有些学者认为“不得已”的做法,是根据客观条件而采取的顺应做法。那是不是钢刀架在脖子上或重金堆在面前,条件就成熟了呢? 还是回到《内篇·人间世》,说说面对“暴王”如何劝谏,怎样从政呢?有一个故事可为借鉴:不明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有两点启示,一是用寓言说事;二是采用请教的方式进谏。是符合“无为”的诱导原则的,是既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又能保身的策略。而“不得已”的策略,我们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的话,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的下属或者团队中也有这么一个人,不问不说话,推而后动,还以此自得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不得已”的做法,可一、二,而不可再三。如果每次都这样的话,这种明哲保身的伎俩很容易就会被君主察觉,进尔会怀疑你的忠诚问题。而忠诚与否是为人臣的根本。再说,进谏的方式固然重要,而更关键的是进谏的内容,如果每次问你,都是一通教训的话,后果可想而知。“无为”的智慧,就在于尊重你的人格的前提下,既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还让你觉得这本来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所以说,“不得已”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和主动抓根本的“无为是有天壤之别的。 道学不是简单的排斥,而是通过“功遂身退”;“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心 善 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来包容、引导和超越。 “不得已”,是对“无为”的智慧的最大错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