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子语类》卷四,以下简称《语类》 [2] 《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卷五八,以下简称《文集》 [3] 《太极图说解》 [4] 《语类》卷一 [5] 《语类》卷九四 [6] 《语类》卷六九 [7] 《语类》卷一 [8] 《语类》卷六 [9] 《语类》卷一 [10] 《答陆子静》,《文集》卷三六 [11] 《语类》卷九四 [12] 《语类》卷六 [13] 《玉山讲义》,《文集》卷七四 [14] 《语类》卷九五 [15] 《语类》卷九七 [16] 《答何叔京》,《文集》卷四十 [17] 《语类》卷十七 [18] 钱穆:《朱子新学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304页 [19] 《语类》卷四 [20] 《语类》卷二八 [21]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22] 《答郑子上》,《文集》卷五六 [23] 《语类》卷九五 [24] 《语类》卷四 [25] 《语类》卷九五 [26] 《语类》卷九四 [27] 《语类》卷四 [28] 《答方伯谟》,《文集》卷四四 [29] 《语类》卷四 [30] 《语类》卷九五 [31] 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第307—309页 [32] 参见杜维明:《十年机缘待儒学-----东亚价值再评价》,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6页 [33] 《正蒙•大心》 [34] 《二程遗书》卷一上 [35] 《语类》卷十五 [36] 《语类》卷一一八 [37] 《语类》卷五 [38] 《语类》卷一 [39] 《答张敬夫》,《文集》卷三一 [40] 《杂学辨》,《文集》卷七二 [41] 《语类》卷一一九 [42] 《朱子年谱》卷一 [43] 同上 [44] 参见束景南编著:《朱熹佚文辑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页 [45] 《语类》卷一一三 [46] 《语类》卷一三九 [47] 同上 [48] 《经筵讲义》,《文集》卷十五 [49] 《语类》卷一三九 [50] 《语类》卷六二 [51] 《语类》卷九四 [52] 《徽州婺源县藏书阁记》,《文集》卷七八 [53] 《语类》卷三六 [54] 《读大纪》,《文集》卷七十 [55] 《语类》卷三六 [56] 《语类》卷一三九 [57] 《读唐志》,《文集》卷七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