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便其内涵却极其博大精深,古今中外研究和解释《道德经》的书籍汗牛充栋,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研读完这些专著。在这些专著中,有的从哲学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有的从政治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有的从宗教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有的从气功修练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总之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德们,从各个方面对《道德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读。按理,我没有必要再来写这本《道德经悟解》,而且也可能写不出什么新意来。虽然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而且才粗学浅,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自己的悟解和心得写出来。因为,我觉得几乎所有研究解释《道德经》的专著,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道德经》的本义,这样对《道德经》进行研究和理解无疑是南辕北辙,或者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研究,而不是从内涵上进行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老子,是道教的祖师爷,是黄老学说的代表。张道陵创立道教时,尊老子为祖师,其后经过道徒们的不断神化,老子就成为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三清”至尊之一。《道德经》是老子的传世之作,也是道教的最重要经典。第二,老子是个自隐无名之人,如果不是涵谷关令尹喜的请求,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无法成文并流传于世,而尹喜也是个修行大德。第三,不管是从史书上看,还是从道教的经典看,老子和尹喜都有师徒关系,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也就是给尹喜作个修行的指南。因此,真正理解把握《道德经》的内涵和本质,当从道教修行方面入手才行。 但是,修道的高人们都是隐逸君子,都如其祖师老子一样以自隐无名为要务,以修真成仙为根本,虽然透彻掌握《道德经》的精髓,但却不会为了沽名钩誉而张扬;而一般的修道士虽然也精读《道德经》,但却另有修练的功法和经典,对道德经也就不会精研,而且出于对祖师的尊重和道规戒律,自然也不会著书立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我这个读书不求甚解的凡夫俗子才有机会站出来胡说八道。这就是我要写这本《道德经悟解》的缘由了。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本书在翻译《道德经》时,采取了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其中直译主要是依据字面进行翻译,这是《道德经》的基本翻译方式;意译主要从修行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有时内容基本一致,有时可能相差较大,这只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在意译的基础上,再遂段进行分析理解。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有名⑤,万物之母⑥。故恒无欲⑦,以观其眇⑧;常有欲,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名。“无名”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名”,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得又玄妙、深远得又深远,是打开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大门。 [意译] “道”是宇宙的绝对真理,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述和形容的;如果用语言来表述形容这个“道”,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宇宙的绝对真理,这个“道”跟我们所说的宇宙的绝对真理是有差别的。“名”是事物的名称,宇宙的万事万物原本是没有名称的,我们人类为了区别认识世界,才给万事万物作了命名;经过我们命名的事物,就已经不是原来的事物了。最初的宇宙状态,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无极状态,它是不可以用名称来加以区别分辨的;宇宙天地分开之后,就可以用名称来加以区别了,宇宙万事万物才开始有了名称,这是整个宇宙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我们要经常处于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要经常运用无为法的修行才能够观察体悟到宇宙绝对真理的奥妙;要经常处于有欲的状态,也就是要经常运用有为法修行才能观察运用宇宙的绝对真理。“无欲”和“有欲”,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法和有为法,它们两者的出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我们修行进入状态的法门,只不过是名称不相同罢了。运用这两种方法修行所能达到的高深境界,是那样的玄妙又玄妙,是那样的深远又深远,进入这种高深境界就打开了宇宙天地万物玄妙的大门。 [悟解] 道的概念和内涵:老子开篇就提出了“道”的观念,并给“道”下了定义,纵观整部《道德经》,“道”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弄清楚了“道”的概念和内涵,我们才能找到找开《道德经》神秘大门的钥匙。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规律,有人说是真理,有人说是道路,有人说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 我们要弄清楚老子所讲的“道”的本质和内涵,首先就要弄明白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道教的宇宙观,当然也要弄明白佛教的宇宙观,因为彼此间的宇宙观是相同的或是相近的。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外国,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其他宗教,他们都有认为,我们的整个宇宙不光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包括虚灵的非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就是人间,非物质世界就是天堂和地狱。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成佛,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道教修行的目的则是成就大罗金仙。成佛或成就大罗金仙后,就拥有最圆满的智慧和无上的法力,就能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苦海,而获得长生不老。因此,老子在这里提出来的“道”,就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掌握了这个宇宙的绝对真理,就可以自由纵横宇宙天地间,就可以永享欢乐而长生不老。所以,不管是道教的修道,还是佛教的修佛都是要掌握这个宇宙的绝对真理和无上智慧。按照佛教和道教的宇宙观,我们这个宇宙是多层次的,我们的生命也是多层次的,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之上还有33重天,人间之下还有18重地狱。道教则认为现实世界之上有36层天,人间之下也是18层地狱。我们都知道,一般面言,所谓的真理所谓的规律,都是相对的,都只在一定的范围或条件下才能成立。就如同物种一样,不管是南方的植物还是动物,到了北方就可能水土不服。更不用说到另外一个世界还能够生存了。自然,人间的规律和真理,到了地狱或是到了天堂,就绝对不管用了。而老子在这时所说的“道”,则是不管上天堂还是下地狱都是管用的,是放之宇宙三界十方而皆准的,因此我们就只能说这个“道”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或者是宇宙的最高真理。 “道”的不可表述性:“道”既然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是放之整个宇宙时空而皆准的最高智慧,在我们这个时空中,也就是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宇宙层次里,我们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我们都知道,任何规律和真理,特别是我们物质世界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真理,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是成立的并可公式定理来表述。但是超出这个层次和范围后,这个公式定理也就不成立了。再用原来的公式和定理来表述,那就是错误。同时,我们也明白,我们现实世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理,有些也是无法表述的,也是不可照搬照抄的。中国用这种办法能够做成事业,在外国用这种方法就可能寸步难行。我们所说的修道,是用什么去修呢?那就是用我们的心去修,由于各人的先天条件、生活环境、文化知识等等不同,人们对道的把握和感受绝不会相同。因此,作为宇宙绝对真理的“道”,那是无法表述的。能够说出来的“道”、能够表述出来的“道”,那不是宇宙的绝对真理,只是某个宇宙时空、某个宇宙层次,甚至是某个特定范围的相对真理。老子所说的“道”和道教修行人所修的道,不是这个相对的真理,而是绝对的真理。 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的关系;也就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一小部分,我们只有掌握了相对真理,才可能掌握和证悟绝对真理。不管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还是从先贤大德们的修行经历来看,都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都有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是在掌握了一个相对真理之后,随着社会和发展或修为水平的提高,原来所掌握的相对真理就成为发展提高的障碍,只有打破它的束缚才能前进;前进之后才能掌握和发现新的相对真理,其后这个新的相对真理又成为发展提高的障碍,又要经过否定之否定才能前进。从大德们的修行历程来看,从现在公开的一些修炼功法来看顾,刚开始的修行层次很低,但却很复杂繁锁;但到了修为的最高境界,却是简单得很,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但从修道来讲,这个至高的“道”,这个至简的“道”却是不可表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修道呢?老子之前,虽有传承,但都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只是到了魏晋之后,高道大德们才将具体的功法记载传承下来,唐宋之后金丹之术才规范化,特别是吕纯阳、张伯端等大德传出性命双修之法后,道教或者说道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更加系统高深的功法。 “名”的概念和内涵:名就是名称、命名,宇宙和事物的本初状态,是没有名称的;宇宙的万事万物之所以有名称,都是我们人类为了认识区别事物,是为了互相交流不会产生混乱,才给宇宙万事万物起了名称、作了命名。这些命名,当然包括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我们对真理和规律的表述,就是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万事万物本来没有名字,我们为了互相交流的需要,要把万事万物表述区别出来,就不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宇宙本来面目的万事万物。因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想所表述的东西,跟实际的事物总是有分别的。“名可名,非常名”,其实也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这也就是“道”不可“道”的原因。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只能用形容词来进行形容,这是虚幻的,与活生生的人相比始终有很大的差距,只有见到实际的人才能知道她到底有多美。这一虚一实的差别,就是“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差别。 “无名”的概念和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第一,老了的《道德经》是修行书,“无名”所指的是宇宙的本初状态,就是古人认为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那个时候天地还未分开,宇宙万事万物都混沌一体,当然就不可能有什么名称。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无极状态。宇宙的万事万物正是从这混沌一体的无极状态中来。第二,就是我们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事物状态,即我们还不知道给事物命名,或者是我们还不认识的事物状态。结合《道德经》是道教重要经典的情况,我们还是按第一方面的情况来理解为好。 “有名”的概念和内涵;我们也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第一,所谓“有名”,就是天地分开以后,万事万物就这样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产生了,我们人类为了认识区分宇宙万物,才对天地万物分别进行命名以示区别,宇宙就是这样不断的分化,这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这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事情。第二,就是我们人类摆脱了蒙昧状态,为了交流思想感情的方便,而开始给事物分别起上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分辨,这就是“有名”。从“有名”和“无名”的概念和内涵看,老子在开篇所讲的“道”,就是天地本源的至道。我们都知道,修练气功的人都讲修先天真气,这个真气其实就是宇宙的本源之气,把宇宙本源之气修练得至真至纯才能够得道。 “故恒无欲⑦,以观其眇⑧;常有欲,以观其所徼⑨。”这两句,讲的是怎能样观察把握到道的要领,也就是修道的要领。“无欲”是修行的关键,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的修行,都非常强调无欲,所以两教才有很多清规戒律。修行的人,主要就是修心,通过静坐修练,使精气神合而为一,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进入甚深状态并最终得道。佛教一贯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而且每个人的佛性都是圆满无缺的,只是由于后天受到七情六欲和无名愚痴的困扰蒙蔽,才不知道自己本体与佛是平等无二的。而道家也主张,人人都可以修练成仙,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内因外缘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要成佛成仙,就必须进行修练,而修练的首要条件就必须无欲。我们现代社会是物欲社会,各种欲望畸型膨胀,人们都成了欲望的奴隶,在这样的社会要学佛修道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各种诱惑和享受实在太多,而且不停的变幻着花样来引诱我们每个人,我们要消灭自己的欲望来学佛修道那真是难上加难。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的是,特别是在老子的时代,虽然道教还没有产生,但是道家却是源远流长的,因为道家的传统可以追朔黄帝,黄帝是道家的第一个代表性人物;而当时佛教也才刚开始传播,但却已出现了原始的僧团。在对待欲望这个问题上,佛教和道教还是有判别的,佛教是主张出家以断欲,而道家却是以节欲为主,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为要务。后世的道教发展,才出现在家道士和出家道士。我们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要消除自己的欲望那是难上加难,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佛教和道教都有数不胜数的具体功法,我们在这里不用多说。那就是那时自己真的修到无情无欲的境界了,离功夫大成也就不远了。 古代,特别是在远古和上古时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尤其是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很多人其实是通过修炼来观察体悟宇宙的绝对真理。但是,在修炼和具体观察体悟的过程中,一时片刻无欲是不行的,那是无法真正观察体悟到宇宙的绝对真理的。而要真正的进入无欲状态,就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练。打坐入定之时能够经常做到无欲无求,进入修练的甚深状态,才能观察体悟宇宙绝对真理的奥妙。此后,在进入这种甚状态后,又要长时间处于有欲有求的状态,才能把握体会到宇宙绝对真理的窍门。这两句话是不是矛盾呢?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两话句其实是前后递进的关系。从道家佛家的修练来讲,打坐修道进入的境界是有层次分别的,佛教的四禅八定讲得比较清楚,道教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讲得比较简单。但是有一点都是相同的,总体上来讲都以打坐修行为要务,当然也有修睡功的、也有修其他功法的。要打坐,只有控制和减少自己的欲望才能逐渐入定,入定的功夫则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有的人可能入定几分钟十几分钟,有人则可能入定几小时甚至几天几十天,比如陈抟老祖就可入定几十天。而要入定,功夫就是无欲,无欲才可入定,有欲则无法入定。但是入定之后所进入的境界不是空的,如果空无一物,那就是死空是顽空,也就是功夫毫无所成。空而不空,那才是真境界。也就是说,入定之后,要突破空无一物的境界,进入虚空妙有的境界,那就是进入虚灵的境界。这个境界跟我们现实境界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呢?现实世界是真实不虚的,而这个境界是虚幻的。那么,作为修行人,在进入这个虚幻的境界之后,是否还要保持无情无欲的状态呢?当然还是要保持这种无情无欲的状态,否则稍有放逸,就会重新返回现实世界。但是在虚灵境界里,人的思维、人的意识是很微弱的,按照现代科学理论,就是在潜意识状态中,人的思维和意识当然就微乎其微了。在这种潜意识境界中,要保持和控制自己的无情无欲状态,那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也不能再用无情无欲的方法来保持这种状态,而是要用有为的方法,要用有情有欲的方法保持无情无欲的状态,就是要竭尽全力才能保持好这种状态。但是,在这里有个技术性的问题,要保持和调整好这种状态,既不能过火,也不能过轻,过火和过轻都不能在虚灵境界中入定,而是要恬到好处的保持中庸状态,才能保持在虚灵境界中入定较长时间。其实,“有欲”和“无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为法和无为法。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通过以上的分析解悟,我们可以知道“有为法”和“无为法”,它们的本源是一致的,一样的名称,叫法不同罢了。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谓“有为法”,按照修炼来讲其实就是动功,就是一些基本的修炼套路和方法,这是修炼的低层次状态。所谓“无为法”,其实就是静功,只有修炼静功,才能进入高深层次状态。动功和静功,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修炼的过程当中,才会有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说法。往更高一个层次说,修炼到空明和真空妙有的境界,就由突破极静而生动了,这时候会产生很多奇异的景象和修炼出一些特异功能来。从较低层次来讲,可以得到天眼通等功能,可以看到很多非现实世界的景象。从稍高一些层次讲,可以修炼出阴神来,西方学者将修炼出阴神称之为灵魂出窍,西藏的一些修行者将阴神称之为星光体。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可以修炼出阳神来。打开天眼或者是修炼出阴神之后,人的灵体可以在虚灵世界里纵横往来,真正实现神游八荒、思接千载,从修炼的角度讲,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入门。从这个方面来讲,有为法和无为法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不过是我们人为的加以区别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随着修炼层次的不断加深,通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修行所达到的境界,也就越来越变得神奇玄妙,甚至是不可思议,修炼到至高境界之时,是那样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和不敢相信。但是,只有达到那样的境界,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打开宇宙天地奥妙的大门。“玄之又玄”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老子在这里没有明说,因为这种境界实在是太玄妙、太神奇,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述和说明清楚,所以老子只能说它“玄之又玄”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玄之又玄”的境界,那就是十分高深莫测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甚至我们用语言表述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参阅佛教道教的经典我们都知道,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证悟许多特异功能,也就是可以获得许多神通,比如佛家讲的五眼六通,即是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除此之外,修炼到更高的层次,进入虚灵境界,进入天堂地狱所得到的神通就更不相同了,所经历的境界当然也更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凡夫欲子不可思议的。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够明白宇宙是多么的精彩。在这里,我们可以结合佛教经典来进行理解。在佛教的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祖在说法演教之时,经常展现一些大神通,这些大神通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难以理解和想象的。比如在《妙法莲花经》中,佛祖在演教说法之前就展现大神通:“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祖所展示的神通就更为神奇:“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