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直译]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意译] 沉稳厚重是轻灵飘浮的根本,静定安然是急躁妄动的主宰。因此,贤德的君子整天行走赶路,都不离开载装行李粮食的车辆,虽然一路上朋友豪客用各种美食胜景吸引招待他,但他却能安然对待,毫不心动,一心只想着尽快赶到目的地。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还要不珍惜保重自已的身体,而轻浮急躁的治理天下呢?轻视自己的性命就会失去治理天下的根本,急躁冒进就会拿不定主意而盲目决策,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悟解] 老子在本章中着重阐述主次关系问题,尽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情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但只要我们把握住并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蹴而就。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加以分析说明。 第一个层次,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两句话。老子列举了两个类似的事例,以阐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弄清主次关系,把握住主要矛盾。第一个事例就是阐述轻重的主次问题,告诉我们厚重沉稳才是根本。我们都知道由于地球引力的缘故,沉稳厚重的东西总是坠向地心,而轻灵飘浮的东西则可以远离地心。比如建造一座房子,基础肯定要牢固,而且必须承受以上建筑的重量,而越往上所承受的重量就越轻,建筑结构可能就越来越单薄。象这样的事例我们每个人都能列举出很多,也就用不着多加说明,因此老子才说“重为轻根”。第二个事例就是阐述动静的主次问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深谋远虑。我们都知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做任何事情都要谋定而后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冒然行事盲目行动就可能自取其辱,甚至完全失败。这样的事例我们每个人都能列举很多,同样用不着多加说明。因此,老子才说“静为躁君”。老子通过轻重动静的例子,阐述主次关系的目的,就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情者要把握好主次关系,解决主要矛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很多事情虽然看似十分复杂,千头万绪难以理清,但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只要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第二个层次,即“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几句话。老子通过君子远行的事例,阐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始终抓住主要矛盾不放松,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这个层次中,为什么老子说贤德的君子整天行走赶路都带着行礼?有这个必要吗?这样做不是显得太累赘了吗?对此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一下,这才能够真正明白老子的本意。由于在古代,特别是在老子的时代之前,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由于长年战乱,人烟也相当稀少,旅店自然更是稀少,而且交通工具也相当落后,当时还不知道骑马,马车主要是战争工具,士大夫出行的主要工具是牛车,行走的速度相当缓慢,但却有足够宽敞的空间。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那时的人是极少外出远门的,如果真要外出远门,一定是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正因为如此,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外出远门时,都会带齐行礼辎重,以防半途错过酒店驿馆,而可以自行解决吃住的问题。孔子周游列国之时乘坐的就是牛车,当然他肯定会带齐行礼辎重,否则他与众多学生到处周游,当时的酒店驿馆那里安排得了。今天,社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我们外出远行之时只要带些简单的行礼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如此劳力费神。但是,在春秋战国及其之前的遥远古代,有身份地位之人外出,却应当如此考虑周全。因为古代之人外出远门相当不容易,往往出去一趟几年才回来,甚至是生离死别,所以古代之人对外出远门是非常重视的,准备也都是相当充分的,一路之上宾朋好友的招待也都相当盛情,沿途所看到的景色,所了解到的风俗,所品尝的美食,很多都是自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吃所未吃的。如果贪恋这些奇山异水、神奇风俗和美味佳肴,就不可能按时抵达目的地。所以,贤德的君子对于这些诱惑一定置身度外,超然处之,这样才能够尽快的赶到目的地,实现自己外出远门的目标。 第三个层次,就是“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这两句话。老子列举了以上三个事例之后,便直达主题,劝告大国的君主不要轻视自己的身体,更不要因此而轻率浮躁的治理国家。老子在这里其实委婉的劝说大国之君要修真炼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代都是家天下,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全系于国君是否英明贤能、神武睿智。因此,国君的身体是否健康强壮是事关国家的大事,如果国君经常体弱多病,没有办法和精力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很不稳定,甚至多灾多难。所以,古代之人都知道国君是否身体强健是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事,举国上下对此都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面对三宫六院的嫔妃美女、举世无双的美味佳肴和无与伦比的金银珠宝,那里又能够经受得住诱惑呢?又那里不会醉生梦死及时行乐呢?又那里还会把精心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呢?正因为如此,古代帝王为了吃喝玩乐而亡国之事比比皆是,夏舛、商纣就是典型的例子。老子对此现象见得多了,故而才要如此委婉的劝说大国君王要修身养性,修真炼道,不要纵欲贪杯酒色过度,这样才能够保持身体强健,才能够有效的治理国家。 最后“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两句话,老子用简短的话语对全段文章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把握好事情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 这段文章,通过举例阐述清楚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对于我们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成就事业和如何修真炼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躁:动。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③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④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⑤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⑥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⑦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⑧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直译] 善于行走的车辆,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意译] 善于纵横奔驰的马车,尽管奔驰如飞,也不会留下车轮的痕迹。善于言谈议论的人,虽然广征博引滔滔不绝,但却不会发生语病,更不会自相矛盾。善于计数运算的人,不用竹码子等工具运算,也计算得十分精准。善于关闭房门的人,不用栓梢关门,别人也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捆缚东西,别人也没办法解开。正因为如此,得行高尚的圣人经常帮助挽救别人摆脱困境,所以整个社会才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聪明智慧,善于因顺自然、顺势而为。所以道德高尚的善人,可以做为品德低下之人的老师;品行低劣的恶人,则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恶人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绝顶,但其实却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理解] 老子在这段文章里,着重是强调人类的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并借此阐述圣贤之人能够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明清楚,老子采取举例论证的方式,分四个层次逐层深入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个层次,就是开头的五个排比句,这五个排比句列举了五个例子,着重阐述人类的聪明技巧所能达到的奇妙程度。第一个事例是人类驾驭马车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神奇境界。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之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但主要是供王公贵族使用或作于作战,有一匹马拉的轻型车,也有两匹马拉的豪华车,还有四匹马拉的超豪华车等,各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等情况,分别乘坐相对应的车辆。我们知道,古代的马车车轮是用木头制作的,由于承载压力比较大,在道路上行驶之时通常都会当然痕迹。我们只要看看《曹刿论战》,就能弄清楚这个问题。“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但是,如果是最优秀的马车,尽管纵横驰骋,但却不会在路上留下任何车轮痕迹。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是驾车之人水平十分高超,其次是拉车的马匹十分优良,这样奔驰起来才会比较平稳,才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第二个事例是大雄辩家所能够达到的神奇境界。我们雄辩家说话总是滴水不漏的,特别是在与对手辩论之时,更是妙语连珠精彩绝伦,尽管广征博引滔滔不绝,但却没有半点漏洞,更不会让人挑出毛病和抓住把柄。第三个心算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经常用竹码子来进行计算,但是善于心算的人却不需要运用这些工具来进行运算。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通常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进行运算了,虽然速度提高了千百倍,但是比起某些心算大师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来说,现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是显得相当缓慢。因此,我们人类的心算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十分神奇的。第四个是制造机关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就象是关门一样,他不用栓梢关门,但是别人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把门打开。现代科学技术与春秋战国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人类制造各种机关的能力更是大为提高,只要是内行,随便制造一个简单的机关,外行之人绝对是十分难经打开的,那些大师级人物所制作的机关,更是没有人能够打开了。第五个是捆缚东西所能够达到的神奇境界。这个事例与第四个事例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用不着多加说明。总的说来,这五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说明了人类的聪明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通观这五个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人类所能达到的这些神奇境界,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才达到的,是我们人类勤奋学习、努力创造的结果。 第二个层次,就是“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几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圣人能够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和短处,圣贤聪明的人能够不拘一格的用人,充分发挥第个人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同样的,每件物品都有可取的地方,都可以重复进行利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每件物品的价值,就能够做到物尽其材。对于这个道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十分清楚明白,我们用不着再加以举例说明。 第三个层次,就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几句话,这个层次主要是对前面两个层次进行总结概括,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老子着重是阐述贤德之人可以做坏人的老师,并能够教育好坏人;同时好人也要借鉴坏人的经验教训,以免走上邪路。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个榜样和偶像,他们对我们的人生所起到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有时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坏人转变成为好人的事例,从道教佛教来讲这方面的事例特别多。比如鬼子母的故事,传说鬼子母生了五百个儿子,她天天还要吃王舍城里别家的男女小孩。佛祖得知此事,规劝不从,遂以法力藏起她的一个儿子,鬼子母想念她的孩子,急得她又哭又闹到处寻找。当她知道孩子在佛身边,便求佛还给她。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一个就着急,你不想想,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被你吃了,那有怎么办呢?鬼子母幡然悔悟,归依了佛门,并被吸收为护法神。还有王灵官的故事,据说王灵官是淮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从此成为道教的著名护法神。现实中的事例更多,我们就不再加例举。对于坏人事例的借鉴警醒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清楚,也用不着多说。 第四个层次,就是最后一句话“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句话是对第三个层次的进一步推论,再次强调尊师重教和借鉴学习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四个层次的分析说明,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在本章文字中,着重是学习的极其重要性。我们人类在各种技巧方面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经过反复不断学习钻研才能够达到的。我们人类要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境界,也不是天生就可以做到的,同样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才能够做到。善良的人能够教育好坏人,也是要经过不断学习改进缺点错误才能够做到的。作为修真炼道之人,要想成就无上道果,更是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修炼,才能够达到神奇绝妙的境界。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直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不会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已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朴素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为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成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意译 知道什么是雄强挺拨,却安守于雌柔低下的地位,就好象普清清的山泉一样,虽然从高山中奔涌而出江成溪涧,但却总要流向大海。甘愿做流向大海的溪涧而与世无争,永恒的崇高品德就不会离失,就可以回复到婴儿般纯真无邪的精神状态。知道什么是明亮显赫,却安然乐处暗昧无名的地位,这种不争名夺利的行为,就能够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乐于奉献却不争名夺利而成为天下人的榜样,永恒的崇高品德就不会有差失,在修真炼道时就能够达到不可穷极的神奇境界。知道什么是荣耀富贵,却安守于卑辱贫贱的地位,这种淡漠名利安然寂寞的品德,就象天下的大川大谷一样虚怀若谷包容一切。甘愿淡漠名利虚怀若谷,永恒的崇高品德才能够得到充足,在修真炼道时才能够回复到自然本初的朴素纯真状态。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朴素纯真的,经过不断的散发演变就产生了天下万事万物,圣人充分发挥运用宇宙原始本初朴素纯真才能够修行得道,由于圣人道德崇高见识广博,如果要出山做事的话就可以成为则为百官的领袖,所以最完美的政治跟修真炼道是不可分割的。 理解: 老子在本段文字中着重阐述了修德的重要性。 总体来讲,这段文章共分为两层,其中第一层又分为三个小层,通过举例说明着重阐述修德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第二层是最后几句话,是对前文的概括总结。下面我们分层次加以说明: 第一层,主要是列举三个类似的例子阐述修德的重要性和能达到的高尚神奇境界。 第一小层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几句话,其中前面三句话主要是阐述修真炼道之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德。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整个社会的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财富,甚至为此而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人世间无数的恩怨情仇便由此而起。因此,如果某个普通人不争名夺利,不追求上进,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就难以生存下去,甚至会遭到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对于修真炼道之人来讲,只有抛弃世俗之心,不为七情六欲所困扰才有可能取得进步。具体来讲,要真正成就大道,就必须安然乐处低下的社会地位,忍受别人所难以忍受的苦难和屈辱,甘愿为天下人受苦受难,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进步。这也是老子所说“为天下溪”的道理。从佛家来讲,学佛修炼不能为了自己成就正果而修行,而应当为了天下人都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苦海而修炼,比如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诸佛菩萨普遍都有极其深广宏大的誓愿,药师如来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1] ,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缧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人的愿力不可思议。菩萨的愿力更不可思议。由此十二大愿,药师佛又被称为十二愿王。注意,这十二愿中的第六愿、第七愿,都是为了消除众生的病苦,故药师佛又有此大医王的专称,又称医王善逝。 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盘,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总之,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的修真大德,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贡献虽然极大,但却不会与世俗之人争名夺利,都是甘“为天下溪”式的人物,都能够滋润众生的心灵,让天下众生得到快乐和满足。作为修真炼道之人,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之后,他所诮有的崇高品德才不会丢失,即使是在修炼之中的甚深境界中也不会丢失,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修炼出元神真身来,阳神的功夫才能够逐渐精纯,才能够达到相当神奇绝妙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要两次强调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婴儿”,并不是指自己的精神状态象婴儿般纯真无邪,而是指能够修炼出阳神的功夫,道家的金丹大道和内丹功夫特别强调这阳神功夫,如陈泥丸云:“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个婴儿在丹田,与我形貌亦如然。”《性命圭旨》中说:“夫冥心者,深居静室,端拱默然,一尘不染,万虑俱忘,无思无为,任运自如;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无内无外,无将无应,离相离空,离迷离妄,体含虚寂,常觉常明,但冥此心,万法归一,则婴儿安居于清灵之境、栖止于不动之场。色不得而碍之,空不得而缚之,体若虚空,安然自在矣。” 第二小层是“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几句话,其意思跟前面一小节基本相同,我们也用不着多加阐述,但我们必须弄明白“复归于无极”的意思,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准确把握这小层的意思。“复归于无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修炼达到极其高深的境界,能够深入到无极状态之中。《性命圭旨》中说“分形散影非不妙也,奈何还滞幻躯中,尚未超脱,欲千变万化,岂不反伤于本体耶?直到九载功完纯,亦不宜忽然跳出五行之外,返于无极之初。证实相妙之,更妙得真功全之,又全成金刚不坏之体,作万年不死之人。自觉觉他绍隆佛种三千功满,而白鹤来迎,八百行圆,而丹书宣诏飞升金阁,返佩帝乡。 ” 第三小层是“知其荣⑧,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几句话,我们着重是要弄明白“复归于朴”的意思,这应该是比前面两层更加高深的功能状态,我们应当理解为超凡入圣,摆脱生死轮回,超出三界的境界。 第二层就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等几句话,主要是强调最完美的政治是与修真炼道不可分割的。在老子看来,最完美的政治就是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就是修炼集大成者,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带领指导普天下的老百姓修真炼道,提高天下苍生的道德水准,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黄帝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不但统合了华夏民族,而且开创了远古盛世,文治武功都十分了得。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领袖所要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修真炼道所能达到的境界越来越低,理想的政教合一体制再也难以发展下去了。在此情况下,家天下也便出现了。西藏虽然曾经长期存在着政教合一体制,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只是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却没有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还远远称不上是理想的政教合一体制。不过,从我们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整个宇宙之秘的不断破解,对天地大道的认识不断深化,或许有一天我们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将会再次回归到政教合一体制,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罢了。 注释: 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溪:沟溪。 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式:楷模、范式。 忒:过失、差错。 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荣:荣耀、宠幸。 辱:侮辱、羞辱。 谷:深谷、峡谷,比喻胸怀宽广。 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的意思是:完事的政治是不可割裂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⑾;或载或隳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直译]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如果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如果用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意译] 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而采取强力的办法实施高压统治,我看他是不能够达到目的的。天下是极其神圣奇妙的事物,是不能够依靠强力的办法进行统治的,也不是人们能够随意把持得住的。天下人民的本性都是极其神圣的,其感情意志都是神圣高尚的,如果采用强力的办法夺取天下,就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和本性,那是一定会失败的;如果想依靠强力把持天下,那就伤害了天下百姓的感情意志,就一定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民心,是必定会失败的。正因为如此,修行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绝不妄为,而是顺时而为、因势利导,所以就不会失败;不强力把持天下,而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所以不会被抛弃。为什么圣人要采取这样的办法治理天下呢?因为天地间的事物秉性不一,天下百姓的都不一样,有的喜欢赶时髦当弄潮儿,有的随大流跟着时代走;有的性格温柔办事拖拉,有的性情银器风风火火;有的身体刚强呈勇斗狠,有的身体赢弱懦弱胆怯;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喜欢冒险取闯敢干。所以,修行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就不能依靠强力采取极端的办法,也不能为了追求享乐而采用物质剌激的办法,更不能够采用偏激的办法措施。 第三层,就是“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几句话,主要是解释说明圣人治理天下为何不任性而为的道理。主要原因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人的性格习惯、思想感情同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企图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实行强力统治那是行不通的。谈到这里,我们再联系实际来看,小到一个家庭,每个成员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爱好口味都是难以完全统一的;再到一个村屯,每个家庭之间的实际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再到一个乡镇,那就更加复杂了;以此类推到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是千头万绪。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依靠军舰大炮强行推行所谓的民主和普世价值,那显然是难是取得成功的。事实上,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就依靠血腥屠杀和欺诈威逼绑架了整个世界,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历代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建立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梦想都没有实现,美国虽然一超独大几十年,但推进全球资本主义的梦想仍然困难重重,现在也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将来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美梦。正国为如此,修行得道的圣人绝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得道,绝不会因为自己身强力壮,绝不会因为位高权重而把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给别人,也绝不会总认为自己才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确的代表,他会十分尊重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和理解天下百姓、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思想感情,他只会因势利导、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共趋大同。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历代帝国主义企图统治世界所采取的几种手段:第一是舰炮外交,武力征服。这个手段我们不用多讲,几个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深受其害,中国也从此多灾多难。第二是殖民文化,也就是强行推行基督教、天主教,强行推行英语、法语等语言教育,进行语言文化的清洗。第三就是强行推行资本主义。第四是强行推行西方政治体制。第五是进行种族灭绝,印地安人和澳洲土著人基本灭绝殆尽。第六是强行侵占掠夺各个国家的财富和矿产资源,企图控制整个世界。第七是推行经济、货币全球化、自由化政策,企图把握和控制整个世界。虽然帝国主义的这些手段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快速发展,但无不充满了血腥和丑恶。总的来讲,所有这些手段,都是老子所说的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因此,我们每个修真炼道之人,对此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绝不能为这种所谓的世界趋势所左右,而应该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站在整个宇宙发展演化的高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对天地万事万物都一律平等对待并顺其自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修行精进,并最终获得理想道果。 [注释] 1、取:为、治理。 2、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3、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执:掌握、执掌。 6、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强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随:跟随、顺从。 10、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11、赢:赢弱、虚弱。 12、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 13、泰:极、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