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道德自我修养,这与孔子是心曲相通的。他推崇道德自我修养,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完善自我、拯救自己的灵魂,而主要是把它作为缓和阶级矛盾、改良社会的救世新术而极力宣扬的。作为一个道德家,托尔斯泰不善于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探求社会矛盾的根源,也反对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矛盾,他只好向“上帝”呼吁、向精神呼吁,推崇道德自我修养。在他看来,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爱的法则”:爱人,爱人如己,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要宽恕人,宽恕无数次——这就是基督教学说之本质。托尔斯泰又进一步把这种精神升华为宗教,称它是“心中的上帝”,号召人们去信仰,并在这个“上帝”的指导下去生活,去完善自己的道德。他确信,如果每个人都恪守“心中的上帝”,努力使“爱的法则”发扬光大,互相友爱,彼此宽恕,那么阶级对立的鸿沟就会填平,社会就会安定,自由、平等、和谐的“天国”就建立起来。这恐怕是天真幼稚、不切实际的幻想吧。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和托尔斯泰所提倡的“爱”的哲学,都充满了真诚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另外,他们都注重人的“内省”,注重道德自我修养,在对社会的改造中,强调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人的主体意识的净化和提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必须有一套道德规范来维系,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问题在于,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只能在经济关系中而不能在道德领域去寻找,社会矛盾的解决也不能仅仅依靠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把道德规范看成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万应灵药就是唯心主义的,是十分迂腐的。 研读老子学说 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著作比他研究孔子的著作还要早。1878年1月20日,托尔斯泰的老朋友、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尼·斯特拉霍夫写信告诉他:“我从圣·于连的《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援引了老子的话。根据一些词句我觉得这本书是很深刻的,但是我还没有很好研究。”通过这位朋友,托尔斯泰得到了法国人圣·于连的译本,这是他最早接触老子的著作。托尔斯泰就根据此书拟定了老子书中应该翻译的各章目录,还对某些章节作了简明的批语,如“玄学极妙”“非常好”等。从1884年起,他着手试译老子的《道德经》。3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翻译老子,没有达到我想象的那种效果。”3月9日又写道:“……读老子,可以翻译,但无法全部翻译。”另外在1884年和1886年的日记、笔记和通信中曾几次谈到老子,但是翻译《道德经》却未能如愿。1893年,托尔斯泰的朋友叶·波波夫用德语全文翻译了《道德经》,并邀请他共同审阅和校订译稿。这一年的9月21日,托尔斯泰在给妻子的信中说,他与波波夫一起“怀着喜悦而紧张的心情”反复推敲和修改……翻译和修订《道德经》的工作持续到1894年5月。但托尔斯泰一直没有将他与波波夫的这本译作付梓印行,其原因不得而知。直到1909年,“媒介”出版社才准备出版托尔斯泰与波波夫共同翻译的《道德经》。托尔斯泰为译本写了前言。付印之前,他又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前言和译文做了反复修改,特别是删掉了译文中的许多段落,结果这本译作已不是《道德经》的全文,而成了一本老子语录选编。此书于1910年问世,标题是《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列·尼·托尔斯泰编选》。 托尔斯泰认为,老子对他的影响“巨大”。对比二者的思想体系,有不少共通之处—— 少私寡欲与道德修养 作为思想家和道德家,老子同样很注重修身养性。他主张“道法自然”,强调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保持人的纯真朴实的自然本性,不做物欲的奴隶。他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最大的祸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知足才会常乐。他还要求人们绝学弃智,返璞归真,如同无欲无知的天真婴儿。唯此,才与“道”相合,与“德”相应。托尔斯泰在其译作前言《论老子学说》中指出,根据老子的学说,“‘道’的获得要通过节制一切个人的、肉的东西”;又说:“老子学说与基督学说,其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实质在于通过节制一切肉的东西,从而显示构成人的生活之基础的灵和神的本质。”这里,老子和托尔斯泰都强调了在道德修养中必须节制和克服肉的、物质方面的诱惑和贪欲,才能攀登灵魂、精神的崇高境界。老子 无为不争与不以暴力抗恶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最符合他说的“道”,是最高的“德”,只要恪守“无为”的准则,就无往而不胜。与“无为”的政治主张共生的是贵柔、退守、不争的处世哲学。他极力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要人们采取“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甚至委曲求全“,报怨以德”。他认为“上善若水”,教人学习柔弱的水的品格,像水那样随机应变,随遇而安,而又“利万物而不争”,唯其不争,才万事无忧。“无为而治”作为他的一种政治主张,要求执政者顺其自然,不妄为,不非为,以使天下太平,当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无为不争,故步自封,安于现状,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缺乏斗争精神又反映了无权无势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不值得提倡。 老子的无为、贵柔的思想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强烈共鸣,特别是对老子赞扬水的品格的那段话很欣赏。他在1884年3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就应该这样,如老子所说,应该像水那样。没有阻碍,它就流;一遇堤坝,它就停止。堤坝被冲垮,他又流;遇到方形容器,它是方的;遇到圆形容器,它就是圆的。正因为如此,它比所有的东西都更重要,更有力量。”在老子的影响下,托尔斯泰于1893年写了《无为》一文。他说:“根据老子的学说,人们的一切灾难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应该做的,而是因为他们做了不应该做的。因此,假如人们奉行无为,那么他们就能摆脱个人的,尤其是社会的一切灾难。”他认为,在当时沙皇专制制度下,人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活动,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是有害的。所以,人们要从不幸中摆脱出来,首先就要停止他们所做的一切。这很符合老子的“无为”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