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术旨趣看,中国哲学崇尚经世践行。不同哲学学说的旨趣是不同的,有以思辨为旨趣,有以实用为旨趣,有以考据为旨趣。中国哲学的旨趣从基本局势看是经世践行。《周易》每个卦都有具体的目标,比如,乾卦卦辞是元亨利贞,所含的意义是万物从发生到灭亡的过程。就是要告诉人们事物是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又是曲折跌宕的,因而要时刻关注事物的动向,积极做好工作,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上九“亢龙有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周易·系辞上》)具体言之,是“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当然是强调经世与实行。儒学亦被称为实学,其经世、实行的品质尤为突出。孔子哲学的核心是仁学,而“仁”的内容就是实行的,因为“仁”就是爱人,就是自己好了也要帮助别人好,就是广泛地布施救济民众。“仁”的方式也是实行的,“仁”是主体自我行动,你想做就可以做得到,不是他人或外在环境的强迫。孔子注重知识的学习,但更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怎么做。孔子主张通过对事物的接触获得知识,他的政治理想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可见,孔子的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行品质。孟子对孔子的仁学进行了充实和发展,而这种充实和发展仍然保持了经世践行的品质。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内涵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帮助老百姓解决衣、食、住、行、教等问题。孟子认为,称王的前提就是推行仁政,其他空话、大话、假话都不顶用。可见,孟子哲学也具有鲜明的经世实行品质。对某些人而言,说道家具有经世实行品质是相当困难的。而事实上,道家哲学的经世实行品质也是显而易见的。老子讲“道”。这个“道”表现为“无为”“不争”“不生”“柔弱”等含义,但“无为而无不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生故能长生”“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车子之所以能够向前推行,就是因为车轮中心有圆孔,器皿之所以有盛物之用,就是因为器皿内有空间,房子之所以能住人,是因为有可以通风的窗户,这就是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此,老子哲学是以消极的面相表达积极的人生,自是不能与“践行”分离。而道家道教所主张的修行工夫,则更能体现道家道教的实用、践行品质。比如,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气、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行气、胎息等,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践行工夫。墨家有所谓“有用之者,有言之者,有利之者”三表法,强调对知识的印证;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反对差等,反对浪费,提倡节用,因而墨子的哲学也具有鲜明的经世实用性质。佛教中国化之后,融进了经世践行品质。佛教儒学化、心性化、禅宗化、人间化、生活化的过程,也是经世、实用、践行品质的强化过程。佛教的修行、佛教的行善、佛教的念经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践行。儒学化之后,佛教关注世事,佛教高僧、佛教信徒投身社会各种事务,并做出积极贡献。应该说,中国佛教中的宗教性信仰逐渐减弱,而经世实行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方向。因此,王国维基于与西方哲学比较而关于中国哲学旨趣的判断是令人信服的:“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 由解释理路看,中国哲学遵奉生命生机。哲学同时也是解释活动,是对宇宙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事象的解释,而不同哲学学说解释宇宙世界的理路不尽相同,中国哲学解释宇宙世界的理路是生命的、生机的,即将宇宙万物视为有生命的整体。《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周易·序卦》)就是说,从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直至礼仪教化,是有机的统一体。周文王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也是生命的理路,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鹰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要求人们爱护自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祭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生态地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王阳明完全以生命一体观理解宇宙万物,他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可见,儒家完全是把宇宙世界视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这种解释宇宙世界的理路也为现代哲学家所继承:“在我的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道家眼中的宇宙世界也是生命的、生机的。老子认为宇宙中有道、天、地、人“四大”,这“四大”是个整体,但人排在最后,人需要效法天地、效法道,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发挥最高效率。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相反,如果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那么将会遭到惩罚:“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16章)庄子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它们的本性,人应该根据它们的本性改造之、利用之,庄子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徭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得。”(《庄子·骈拇》)否则不仅破坏自然,而且伤害自身。因此,庄子反对随意摧残自然,他说:“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知北游》)墨家同样是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体,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七患》)佛教提出了正确处理生命体与环境关系的万物一体论,即依正不二的方法和准则,所谓“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三藏法数》卷二七)“依正”就是指依报、正报:“所谓正报,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所谓依报,是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世界。”简单地说,依报指生存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总之,中国哲学解释宇宙中的事象物象,所采用的都是生命的、生机的理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