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如果也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那就是“见南子”了。《论语·雍也》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十三经注疏》引汉代孔安国注:“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朱熹《集注》:“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矢,誓也。所,誓辞也。……否,谓不合于礼,不由其道也。厌,弃绝也。”李泽厚译文:“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今人对该章的注译多与此大同小异。 如此记载和解释,使“子见南子”扑朔迷离:孔子会见了漂亮而淫荡的女子,引起他的学生反感了(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这倒罢了,关键是见到学生不高兴,孔子赶紧发了“老天会惩罚我”的毒誓,岂能不让人多心?难怪贬孔者往往拿这事做文章,林语堂在“五四”“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写了独幕剧《子见南子》,被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曲阜)的师生上演(1929年),导致孔子后裔联名上告到教育部,惊动了蒋介石,亲敕“严办”,轰动一时。 如此理解,几个关键字眼的解释是:矢=誓(发誓),所=若(如果),否=错(做错事),之=我(代指孔子自己)。让人疑惑的是:1.“矢”通“誓”可以接受,古籍中有许多用例,问题是是不是“发誓”义?2.“所”一般是辅助性代词,做假设连词“若(如果)”则不常见。3.“否”义为“错(做错事)”,也很勉强。4.古汉语的“之”一般是指示代词,可代指第三人称“他”或“它”,但“天厌之”的“之”,意思是“我”,也不合常规用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