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思想家(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民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4  春秋500年植入文化基因
    在周公与孔子之间的500年里,这种富有道德色彩的人文主义在春秋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
    陈来讨论儒家思想来源的第二本专著《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与黄开国、唐赤蓉所著《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都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了研究。
    黄、唐在他们的著作中考察了春秋时期的礼观念、德观念、仁观念、义观念,还条分缕析地比照了这一时期民与神关系的变化,从而清晰地还原了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他们惊奇地发现,民神并提,言神必及民,言民必及神在春秋社会中已成为普遍的情况。如《国语·周语》中就有:“事神保民莫弗欣喜”,“……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神是以宁,民是以听……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神怒。”
    黄开国认为“这些说法无不是将神与民相提并论,认为神与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与意志,民听则神宁,民离则神怒。这样,民与神之间就再不是单向的那种神决定民,而是民神平行的关系了。由民在神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到民神相提并论,民神并重,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大飞跃。”
    不仅如此,春秋的一些思想家在认识民神的关系方面走得更远,甚至提出了民重于神的观念。如著名的《曹刿论战》中曹刿就这样对鲁公讲:“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这句话中,民在先神在后,以民和为神降的先决条件。
    民重于神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民为神主,如:“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二,神依于民,如齐国的祝史(从事祭祀活动的官员)史嚣与师旷的对话:“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作者认为从“吾闻之”三字可以看出这是史嚣转引他人之说,而他人之说能够被转引,应当是当时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观念。三,神不敌民。齐侯生病,虽祭鬼神而不见好转,欲杀祭祀官员,晏子说:“不可为也。”他说了一番道理,最后说:“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晏子的意思是,如果人民痛苦不堪,都诅咒君主,就是有最能向神祈福的祝史,也抵不过亿兆人的诅咒。
    黄开国认为,春秋时期重民思潮继承了西周“敬德保民”的传统,同时,也为春秋末孔子创建儒家学派提供了土壤。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品格的人文基因正是在春秋时期定型的。孔子思想之所以不朽,就在于他的学说中植入了这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