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生。道家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以生为核心观念的哲学。《太平经》中“生”更是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生比各种物质财富都珍贵,比帝王将相之位更值得珍惜。人们把“贵生”作为修仙学道的终极目标:“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有一生,不得再生也。这种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的贵生态度,把现实中人们对生命的珍惜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凸显了天地之间人为贵,且最贵是生命的道家重现实今生的核心观念。这种观念在《太平经》中被反复强调:“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重生者独得道人,死而复生,尸解者耳。……凡人一死不复得生也。”“绝洞弥远六极天地之间,何者最善?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为最善。 《太平经》重生的思想还表现在“好生恶杀”上,对生命的珍惜就是反对杀害、残害生命。“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可以看出,道家的好生不仅对人,而且是对“蠕动之属”,由对人的生命的珍重扩展到对所有动物,甚至还包括“植物”在内的一切大地上的万物生命的爱护。“去天以真要道生物,乃下及六畜禽兽。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宝也,天地之藏气也。六畜禽兽皆怀之以为性,草木得之然后长。” 六畜禽兽和“草木”都是平等的生物,其生命都应平等地被保护和尊重。对生命珍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减少刑罚,反对滥施酷刑、践踏生命的行为。《太平经》主张崇尚道德,以德治国,反对刑威:“刑者其恶乃于天,逆阴阳,蓄积为恶气,还伤人……好用刑乃与阴气并,阴者杀,故不得大寿。《太平经》进一步从重视生命的立场出发,反对刑、杀,反对乱加罪名,滥施严刑,认为重刑子人等于是灭绝人类的行为。“神圣为法,不可一旦予人重刑,灭人世类”。即使有人违法犯罪,也不能连累家人和他人:“人有过莫善于治,而不陷于罪,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触死,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其次,罪过及家比伍也,原指有罪者,慎勿尽灭煞人种类,乃可也。 三、尊重万物 《太平经》认为万物都是由道所生,把人与宇宙间其他的万物都看作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在《太平经》中,“我”做为人类中的一员,与其他万物同为物,在主体上是平等的,物非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物均有其各自的独立性。这明显地是对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以天地万物平等的眼光,从万物运动相通的角度看待万物,认为万物都是一体的,都统一于道。正是因为万物统一于道,由道所生,故而是平等的,是没有贵贱和等级差别的,在此基础上《太平经》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依据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尽物之用。以“适宜”作为万物齐一的标准,得出了“物无贵贱”的结论。显然这里“物无贵贱”的结论是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的改造和发展。《太平经》重在强调万物各有其所能,也各有其不足,若用其所“适”,则万物齐一。万物的贵贱是相对的,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可见,万物天然是平等的,物的贵贱是人为的。与先秦道家从纯理论上提出“物无贵贱”的思想相比,《太平经》在强调“万物平等、物无贵贱”的同时突出了人的地位。《太平经》中所讲天父地母,共生万二千物,人主治理之,也是说明天地生物后,由人来管理,从而使人在万二千物中的身份成为最高。其中说到:“人无贵贱,皆天所生,但绿籍相命不存耳。“人者,是中和万物之长也。《太平经》在讲万物生而平等的同时,是相对的,是对先秦道家“万物齐一”的绝对性平等的继承和发展,融进了儒家思想的成份,更突出强调了人在天地和万物之间的主体地位。当与世间除人外的万物比较时,人是作为除天地之外“治理万物”的主体,起的是中和万物的作用,人为万物之长是由于其拥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智慧,只有人才能胜任调和万物的角色。“民者主为中和谭,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为万物长”的观念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人主宰世间万物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虽然也是建立在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之上,但它注重的是人与其他生物的对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其他动物活着是为了人类,驯化动物是为了役使它们,当然也可以以它们为食;至于野生动物,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可食用,但有些还是可食的。此外,它们还有其他用途,可以把它们制成衣服和工具。如果我们相信世界不会没有任何目的地造物,那么,自然就是为了人而造就了万物。这是典型的把人和其他生物对立起来,认为万物生来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除人之外,其他动植物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其他价值,人就是万物之中的主宰。与此相反,道家主张人为调和万物的管理者的观点正是因为人和天地一样具有好生之德和仁慈之心,并没有支配役使其他生物的思想,人担当起的这一角色是为了让天生地养的万物更好地生存。 “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万物,为其师长也。 “人本生时乃名神也,乃与天地分权分体分形分神分精分气分事业分居,故为三处。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是故尊天重地贵人也。 《太平经》这种“调和万物,共治万物”的思想并未构成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没有把其他生物的存在看成是为人类而生的工具,而正是因为人比其他生物多了一点“智慧”,才可以更好地担负起管理天生地养的万物的责任。( 作者:杜宗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