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康德哲学判断力批判二律背反思想及其解决(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康德三大批判中都有二律背反这一项内容,是因为有三种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理性,相应三种内心能力: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能力、欲求能力。如果分不清什么能认识、什么只能思维,那么,以有限的条件追求无限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于是出现了下列情况:对于认识能力来说,产生了把知性推向无条件的理论理性的二律背反;对于愉快和不愉快情感来说,形成了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对于欲求能力来说,产生了自身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二律背反。
    《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都有二律背反思想。鉴赏原则方面的二律背反表现在:“正题:鉴赏判断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为否则对它就可以进行争辩了(即可以通过证明来决断)。反题:鉴赏判断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为否则尽管这种判断有差异,也就连对此进行争执都不可能了(即不可能要求他人必然赞同这一判断)。”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主要体现在反思判断力二律背反思想中。  
    “这个反思的第一个准则就是命题:物质的东西及其形式的一切产生都必须被评判未按照单纯机械规律才可能的。  
    第二个准则就是反命题:物质自然的有些产物不能被评判为按照单纯机械规律才能的(它们的评判要求一条完全不同的原因性规律,也就是目的因的规律)。”  
    如果我们现在把对于研究的这些调节型的原理转变为客体本身的可能性的构成性的原理,那么它们就会被说成是:  
    “命题:物质的东西的一切产生都是按照单纯机械规律而可能的。  
    反命题:它们的有些产生按照单纯机械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康德更关注二律背反的解决。这里,我们从两方面:超验的方法、调节性原则了解康德如何解决判断力二律背反的。  
    一 超验的方法  
    对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用的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他通过反证法论证正反命题都是能够成立的,所以双方是能够并存的,但是双方又是矛盾的,必须着手解决。康德把眼光放在经验之外。
    鉴赏判断是评价某物是美还是不美的能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有两个特性:第一,“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例如,“这朵花是美的”不仅对讲这句话的人来说,花是美的能带来愉悦的心情,而且包含着要每个人都同意因花的美而感到愉悦;第二,“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这犹如一道菜,不可能通过报出菜的成分来推断菜的味道,而是用舌头和味蕾亲自尝尝,根据感受去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胃口,一个人对审美对象的判断不会根据别人的喜好与否或先天的规则来推论,因为“事实上,鉴赏判断绝对是总要作为对客体的一个单一性判断来作出的”,每个主体对客体的鉴赏判断都是单一的,各有不同。这两个特性表明鉴赏判断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似乎是矛盾的;康德加以发挥构成了鉴赏判断力的二律背反。正题认为鉴赏判断不能建立在概念上,因为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只是一种心理功能,面对的是感官现象,以现象给人的愉快和不愉快为根据,所以是私人的判断,没有要别人也赞同的要求,即没有普遍性的要求。但是,鉴赏判断的要点表明其确实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求,这就需要以概念为依据。所以,反题认为鉴赏判断建立在概念之上。概念是鉴赏判断力二律背反的焦点,也是矛盾解决的关键:正题中的概念是“确定的概念”,反题中的概念是“不确定的概念”。“确定的概念”指有一定内涵和外延,在经验中有相应的直观对象,也就是知性概念。如果鉴赏判断建立在知性概念上,那么鉴赏判断的要素和条件就能作明确的定义,就能在直观中给出,鉴赏判断就能通过例如“和谐”、“比例”、“对称”“完满”等概念证明某物美与不美,这就是一种认识判断了,而不是审美判断。   
    正题说鉴赏判断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是正确的,只要明白这里的“概念”是“确定的概念”(知性概念)。“不确定的概念”作为概念能满足鉴赏判断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不确定”即没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就不会让鉴赏判断成为认识判断。康德把“不确定的概念”解释为“关于现象的超感官基底的概念”,即超感性的先验的理性概念,没有直观对象与之相对应,不能为认识服务,也无法认识它,它先天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以超感性的理性概念为基础的鉴赏判断要求每个人都同意判断的结论。因此,反题的结论也是正确的。这样,康德把经验派美学强调的审美判断是趣味判断与唯理派强调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协调一致。概念的双重性解决了鉴赏判断力的二律背反。所以对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用的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正反命题是能够并存的,但是双方又是矛盾的,必须着手解决。康德把眼光放在经验之外:在于区分了现象与“自在之物”,只要正反题放于各自适合的世界,就能并行不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