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儒学之性与天道(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之最灵最尊贵处,卽在此能检其性,使之发生作用,卽有努力作为,就有道而正焉。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因此,就天而言,天之主宰是理;就人而言,人之主宰在心。心能检点性,由人之理想,配合天理,进学笃行,可超越气质之拘束,可达于天地人之本原,由理想之人生达于理想之宇宙。
    朱子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朱子语类》卷六十)
    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穿。(《朱子语类》卷五)
    若是指性来做心说则不可。今人往往以心来说性,须是先认得方可说。(《朱子语类》卷六十)
    虽说「心、性、理,拈着一个,则都贯穿。」人心本具众理,然须要能认得识得。认得识得,知道心、性、理之合一贯穿处,也明了心、性、理之差异不同处,方好说个贯穿。心体与性体之间,还有着极大的差异。故程子曰:「天理」二字,是我自己体贴出来的。
    这个「体贴」,卽是体验,乃学问思辨力行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性、物性交融合一,才好说「卽心体卽性体」。到得人心全体是理,才可说「纵心所欲,不踰矩」。说「非心非物」令人困惑,此语不够稳妥,当说卽心卽物较妥。然而只说卽心卽物,与「心生万法」又很难区分。盖人生百行万事都能有所体验、体会,物理、心性、事功齐备,则物在心中,心在物中,心物不二。若体验体会不够,发不中节,不可轻言卽心卽物。释氏之空疏在于灭人伦反人生,其体验超越于日用伦常之外,明心见性而理空。学得通透,行得彻底,始达圣人之域。有一毫不通透不彻底,不可妄言「卽心体卽性体」。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语很好,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法律面前之平等,需要有呈堂证供,而世间多少是非曲直,无法或没有机会提供法律证据,然人心自知。「天理」二字,人人都需一番自己「体贴」,才能认识。
    合性、道、理,而有心之名,加诸恭敬涵养进学致知力行,乃有心之实。伪《古文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人欲也。道心,本性、天理也。人心、道心本无二心,然人心变幻莫测,与道心或有分离之时,有心而不实。惟求精求一,心与理一,人心道心才能合一。体贴、认得、识得,卽是惟精惟一之工夫也。胡宏曰:心,一也,而有欲心焉,有道心焉,不察乎道而习于欲,则情放而不制,背理伤义,秉彝仆灭,懿德不敷于行,而仁政亡矣。
    情与欲,人之所固有也,道与理,亦人之所固有也,心与理一,则发而中节,止于至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通过人的活动作为,可以求道修道,弘大此道。弘道必依于理,否则只成为坏道毁道也。
    综上所述,心体与性体之间,有着多少分合异同,不可以「卽心体卽性体」一言轻轻揭过。心体与性体之分合异同处,正是人当下下功夫之处,乃人生意义之所在也。
    四、现代物理学与价値取向
    兹再从现代物理学之角度,阐述「生生」与本性的观念,以对儒学思想有更深之理解。前文已经说过,天地未生时,只是理,当有生时,已杂乎气矣。物质乃气之凝聚,从物质之本性,可上窥天理之一隅。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创生于约120亿年前之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未有天地万物,所有物理学定理在此失效,就物理学而言,「大爆炸」之前不可知晓。按儒家观点,此时只是理,未有气。然「有是理必有是气」,理气不相离,故「大爆炸」必然要发生。现代物理学无法解答「大爆炸」为什么会发生,只能从大爆炸发生之一刻,卽从时间开始之一刻开始探究。盖科学之研究,只在物在气上,可从气上窥理,无法从理下推气。「大爆炸」开始,时间、空间创生,卽「生生」之始。宇宙创生,理已落实为性,天地之本性杂乎气之中。「大爆炸」理论认为,在最初极短之时间内,能量不断创生出物质,由于温度极高,物质又不断烟灭为能量。但是,在10-36秒后,由于宇宙体积极速增大,温度下降至(1027 ℃),有极少一部分物质不能被烟灭而保留了下来。在约10亿对正负电子之中,有一个正电子被残留了下来。今天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正由这些遗留下来的物质构成。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在最初10-36秒后,四大力的统一(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被破坏,卽这四种力各自具备了不同之特性。物质与能量不再能完全地相生相灭。「宇称不守恒」揭示了宇宙本性之不对称,提供了「统一被破坏」之解释。从能量中创生出基本粒子时,基本粒子总是成对产生,如正负电子对、θ和τ介子对。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只是自旋的方向不同。「宇称不守恒」定律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下,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此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正、负物质不对称,否则,早就烟灭殆尽了。事物不总是对称的,此不对称,是从气而言宇宙所以「生生」的原因。此原因的背后依然是理。
    另外,量子力学的「泡利不兼容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稳定性,存在着「量子跃迁」,卽在同一环境下,每两个基本粒子的状态不能相同,如果相同,就将发生跃迁,使之不同。物质不是静止的,总是在运动变化之中。
    最奇妙的是物质之「波粒二象性」,兹借助「扬氏双缝干涉」实验试阐述之。此实验是有一个发光源,光源前面有一开有双窄缝的档板,档板后是一屏幕。光源可以是电子、光子或其它基本粒子。光源通过双缝,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波的干涉是常见的现象,将两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中,会产生两个圆形的水波,水波由无数同心圆组成。两个同心圆圈之交汇处,卽是水波的干涉现象。在扬氏实验中,当将光源减少到每次只发一个光子时,按经典物理学来解释,在同一时刻,将只会有一个光子穿过两个缝之中的一个缝。卽在同一时刻,只存在一个波,不应该会产生干涉现象。但是,双缝实验之结果,旣使每秒钟只发出一个光子,经过足够长时间的积累后,在屏幕上依然会出现干涉条纹。如果档住了其中一个窄缝,便不会出现干涉。这个现象的解释只能是一个光子,同时穿过了两个孔。量子力学认为,当光子还没有落在具体目标上时,它是波,波充满了整个空间。当光子落在具体目标上时,波立刻坍塌,变成了实在的粒子。不用扬氏实验,也可观察到基本粒子的「波粒二相性」。一基本粒子在运动中,其波充满着整个空间,当在A处观察到此粒子时,B处的波立刻消失了,反之亦然。旣使A、B相距1光年的距离,也如此。由于「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的扰动,不可能精解地观察到基本粒子的所有路径,无从知道波是如何突然上升为「实在」的。扬氏双缝实验是现代物理学中一个著名的实验,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对此实验的解释,一直争论不已,最著者有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分歧。哥本哈根学派认为:
    在量子世界里,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有在被记录下来之后,才是一种现象。([英]戴维斯、布朗合编《原子中的幽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P22。)
    基本粒子是一些:在我们想象中,将实际上只是一组关联各种观察的数学关系固定起来的模型。(同上书,P23。)
    爱因斯坦不相信这种不确定性,坚信「上帝不会掷骰子」。然而,哥本哈根学派对实在的解释,现在已被物理学界普遍接受,并被目前所有的相关实验所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