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智慧资源,有人说,西方人重“知”(逻辑、数理、定量分析、哲学抽象),而中国人重“智”(思悟,聪敏,睿智等),在当今这竞争时代,虽然不像战国、魏晋时那样频繁的军事角逐,外交较量,但经济上、商业上的竞争也犹如刀光剑影一般,激烈竞争时代更需要智谋,如今,挖掘和发挥中国古代的智慧资源,意义非常重大。 笔者认为,现在的高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多(培养让学生掌握知识,即“知”),而且,更要培养学生提高智力,以拥有更多智慧(实际上,“智”比“知”更重要)。所以,多年前,我就已开设了《中国古代谋略文化引论》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智慧资源,研究古代谋略文化,是学习古代智谋,借助历史上的智谋事例、理论来提高智慧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古典文化中有很多精彩的智谋故事,一些历史小说家也以生动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著名的湘军史研究专家、历史小说家唐浩明在其《曾国藩传》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曾国藩因家里丧事从前线请假回家,在当时清王朝处于危机的时刻,皇帝居然让湘军统帅回家了。凑巧,而没有曾国藩在前线统兵,湘军反而打胜仗了,这让曾氏又喜又忧,喜的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湘军,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忧的是湘军没有他的统帅,依然能打胜仗,这不,他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朝廷会失去对他的重视。他烦了,累了,忧了,病也加重了。这时,有人说不远处有一位丑道人,医术特好,曾国藩在亲信的陪同下,去看那位医术高明的丑道人。 那丑道人给曾国藩诊断后说:“从大爷双目来看,定非等闲之辈,但可惜双眼失神,脉亦缓弱无力。实不相瞒,大爷的病其来已久,其状不轻呀!⋯⋯大爷得的是怔忡之症,乃长期心中有大郁结不解,积压日久而成。” 曾国藩十分佩服老道人一针见血的诊断。老道人很有针对性地说:“大爷之病,乃情志所致之心病也。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 道人这里表面上谈得是医术,而实际上说的是处世之道的谋略,熟读古代经典的湘军统帅,对此心知肚明。 道人的几句话让曾国藩振聋发聩,曾国藩恭恭敬敬地对道人说:“愿闻仙师言其详!” 丑道人继续说:“《道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世上竞争者取胜之诀窍,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 道人揭示了道家的治世奥秘,指明了其取胜诀窍。 之后,道人从布包里取出一部蓝色布封面的书递给曾国藩说:“贫道生平一无所有,只有这本宋刻《道德经》乃先师所珍藏。当年先师有言,日后遇到有根底之人,可以将此书赠送,今日遇大爷也是三生有幸,愿大爷精读善用,一生成就荣耀、平安泰裕,都在此书中。” 曾国藩想,原来所学均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熟知的是申(不害)韩(非)所崇尚的以强制强,对老子以迂回方式来达到入世目的的学说不太注重。老子主张:“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也是奇妙的处世之妙法啊。 曾国藩仔细阅读《道德经》时,忽然看到一张纸条写着:“山人试问大人:古往今来,纯用申韩,有几人功成身全?大人不久将再次奉命出山。山人夜观天象,见荆楚将星倍添光彩,知大人时运已至。望从此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如此,则六年前山人为大人许下之愿,将不日实现。盼好自为之。” 原来,这位丑道人是曾国藩年轻时的老师,曾氏读着《道德经》,大有所悟。经过了道人的指点和对老子思想的反复思考,曾国藩后来再度出山后,一改原来仅用儒家谋略的方式,揉进了道家的“黄老之术”,进退有度,刚柔并举,取得了重大成效。 其实,老道人所讲的“明用程朱之名分”,指的是借二程、朱熹的理学之名义,也就是打着儒家的旗帜行事;其所讲的“暗效申韩之法势”,指的是背地里用法家的法、术、势,重权术、权势,冷酷,威严;而其所讲的“杂用黄老之柔弱”,指的则是巧用道家的“黄老之术”,即善于“以柔弱胜刚强”的柔术。 这里讲的都是谋略。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墨家等各有各的颇具特色的谋略文化,其智谋资源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当然,智谋的应用有道义准则的问题,为民,为善,为正义的推行,其用谋属“阳谋”;而利己害人,不讲道义,为坑人玩权术,其用谋属“阴谋”,使的是“阴招”。 曾国藩经道人指点后,尝试着用道家柔术去处理他与左宗棠的矛盾,他穿便服,屈就地到左宗棠的府邸去拜访这位“犟帅”,果然效果极佳,两人握手言和,又成了肝胆的朋友,他们还合写了一副对联: 曾氏曰:“敬胜怠,义胜欲; 知其雄,守其雌。” 左氏对:“集众思,广忠益; 宽小过,总大纲。 古代中国有丰富发达的谋略文化。中国历史,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占主流地位的思想理论是谋略文化。汉以前的史学著作,大多数是从政治谋略的角度去写的,从春秋到两汉、三国,再到明清,有不少谋略的理论和著作,还有很多谋略典例,谋略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许多同时也是大谋略家,如司马光,张居正等,在古代中国,政治、谋略、学问三位一体。 中国谋略文化富有特色。如果说,中国文化在认知、逻辑等方面不如西方,在宗教的权威性理论方面也较难与西方匹比,那么,中国古代在治国安民、驭臣掌兵、为人处世、谋事知人等方面,却有发达的谋略智慧。即所谓的西方“善知”,中国“善谋”。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源远流长,丰富深邃,中国古人很善于谋事、谋国、谋生、谋兵等等,并且也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中,正如《红楼梦》所总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国古代的谋略文化还和政治、伦理结合得非常紧密,广泛地渗透在理论和实践中。平凡而深刻,睿智而实用。 中国古代谋略颇受各界人士的重视。在朝的官员,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大讲儒家仁义,而在背地里却十分崇尚谋略家,私下里窃其理论而用之。在野人士,以谋略为津津乐道,对谋略家广为颂扬,因此而留下了很多的理论、故事和传说。 民间对古代一些谋略名家,如姜尚、周公、老子、范蠡、孙子、张仪、苏秦、韩非、张良、东方朔、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一直是既肯定又颂扬,并有一种崇拜的心理。 古典谋略名家在民间广为流传,传得很神。 中国古典谋略很具系统性。谋略文化除了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还有比较系统的理论,甚至有各种各样不同行业的智谋,如帝王权谋、文人智谋、兵家韬略、策士辩术、商贾市策等。 中国古代各阶层均有其谋略绝招:皇帝有治国驭臣之道;大臣有谋权佐王之术;武将有用兵布阵方略;纵横家有捭阖游说之策;阴阳家有演绎阴阳、预测人事方法;商贾有谋市聚财之法等等。 古代不仅有专门的谋略书,如《鬼谷子》、《素书》、《帝王图鉴》等,而且,在大多数的史书中都有谋略理论总结,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部分,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唐代有《贞观政要》的记述等等。 在商家纵横捭阖,企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古代谋略文化,很值得深入研究。(文城 中国网专家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