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孩子害怕挨打,惧怕皮肉之苦,他会暂时不敢违逆家长的命令,但却不明白家长让他们做的事情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另一方面,孩子会对体罚的家长产生心理上的疏远,由畏惧到疏远,这是一个不妙的心理趋向,意味着亲子关系的悄然恶化。不少孩子在长大后跟父亲关系一般,都与在童年时期对“父亲的体罚、责骂等暴力行为”印象深刻有关,这深深影响了他的人格和情感发育,也向我们说明这样的家庭社会化教育是失败的。 我们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一些社会性的优秀品质,比如尊老爱幼、排队、不说脏话、良好的饭桌修养等。孩子要通过“家庭实习”,具备成功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优良品格,打下好的基础。就像我对夏辉的饭桌教育,必须让他在潜意识中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侵犯他人的饭碗就是犯规,在饭桌上动手动脚更是“粗俗的表现”,从而让他知道洁身自好的重要性。 对儿子,由于我跟妻子达成了默契,把家庭生活当成社会生活的演习,所以夏辉对家和社会的概念始终没有过大的差异。他在外面跟小伙伴打了架,跑回家找爸妈庇护,我和丽云会第一时间带着他去认错,不会给他任何拖延的时机。我们让他知道,不要以为在外面闯了祸,就可以跑回家来躲避。家长如果纵容孩子犯错,只会让他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环境,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有最后的豁免港湾,可以不必对任何错事负责,因为家长会负责为他摆平一切,那他将来会有更大的麻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对未来的社会秩序会有很强的破坏性,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川饲郎,在教育女儿方面很有心得,曾将自己的育女经历写成连载漫画体的故事在日本发表。他有一句名言:“三至八岁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的模拟,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面临长大后融入社会的难题。”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的女儿小幸美现在十四岁了,表现得远比同龄人成熟和富有远见。在东京的一次拜访中,小幸美向我展示了她的汉字书法,字写得秀俊有力,却又不乏灵气外露的妙笔,显示出她的心境极高。 川饲郎先生说:“对于八岁前的孩子,我更关注的是他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不介意他是否能记住天皇的生日,或者日本有多少年的历史,又或者他能背诵多少古诗。孩子是天真的,但天真不可能永远没有遮拦地存在下去,他总要走进社会,那么,为什么父母不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社会化的教育呢?” 家庭不但是孩子生命的摇篮,也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会怎样理解这句话?你要做的既不是摇篮,也不应是催他快步小跑的棍子。 对人的一生来说,家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三至八岁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一个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均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像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一个人大概的性格特征也在此时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阶段启蒙的作用是强大的,往往会影响一生,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