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罗利(O·Decroly,1871—1932),比利时的医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20世纪初“新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生于勒奈,就学于根特大学。189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学柏林、巴黎。回国后给布鲁塞尔市立医院神经学家格洛里尤(Glo rieux)博士当助手,从事异常儿童研究。1901年在布鲁塞尔近郊为低常儿童创立了特殊学校。1902年被任命为布鲁塞尔特殊学校的督学。1907年为正常儿童创立了小型实验学校,命名“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试行的就是德克罗利教育法。此学校的成功,使他一举成名,使他和凯兴斯泰纳、蒙台梭利一起被誉为教育改革家。1910年,在斯哈尔贝克设立第二个实验学校,扩大他的事业。1911年,担任第一国际儿童学会会长。1912年,比利时政府聘任他为特殊教育机构教授。1914年,任孤儿院院长。1920年,任布鲁塞尔大学儿童心理学部主任。1921年,任该大学医学院教育卫生学系主任。1922年,被派往美国研究心理测验。第二年,任布鲁塞尔师范学校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1925年,创立“新学校联盟”,这是普及德克罗利教育法的组织1928年,任布鲁塞尔大学教授,兼任布鲁塞尔异常儿童学校总督学。 他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就,后来他的后继者哈马意德(A·Hamaide)女士把他的新教育理论整理成《德克罗利新教育法》。德克罗利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还有《异常儿童的心理》(1903—1904年)、《异常儿童的分类》(1905年)、《论个性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1908)年、《儿童心理发展之概观》(1921年)、《量的教学法入门》(1929年)、《语言的发展》(1930年)等。 德克罗利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建立在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教育实验的基础之上。对异常儿童的研究,在欧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初他和蒙台梭利一起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传统,进而把异常儿童之指导活动转换成正常儿童之一般教育活动,从而对20世纪初前半叶新教育活动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德克罗利如同凯兴斯泰纳把教室改造成实验室和工作室,重视游戏和手工的价值。他还对比内智力测验进行了改进,以此对心理学测验和教育测验的研究与普及做出了贡献。在教学上,采用了合科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了手工操作和儿童活动。总之,德克罗利教育思想与卢梭、杜威、凯兴斯泰纳、费里尔,蒙台梭利等人的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 《德克罗利新教育法》(La Methode Deerol by Amelie Hamaide,1922),中译本《新教育法》,1932年由中华书局印行,译者为崔载阳,全书为118页。该书主要结构与内容,根据1932年中译本介绍如下。 原序。1922年,德克罗利的友人阿拉巴列特(Ed·Clapare de)、写于日内瓦大学。德克罗利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生,三重资格赋于他一生的工作以特殊价值,“他能够看见他所谈的问题的各方面”。他谈的问题,既有儿童心理学的支持,又有教育实验的证实。他对当时近25年来的活动教育、生活教育和“基于儿童各个时期的心理需要的兴趣”教育运动进行了大综合,因此他在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中也占居了重要地位。本书所述的新教育法,是由心理学研究之成果和教育实验之成功经验所构成。德克罗利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甘心献出自己全部知识和能力来为真理服务的勇士。 第一章“导言──新教育实验史”。简要介绍德克罗利博士经历之后,交待了这次整理德克罗利新教育法的原由。哈马意德在德克罗利1907年创办的爱朱德殊街学校过了5年,并成了这种教育的信奉者。随后,他把这种教育法试行于一所公立中学的一个预备班里。由于这一实验的成功,全市开办这种试验班的有了增加。全市学校监督德沃加尔(De V0lgel)在一次校长大会上提议在预备班第一级采用这种方法,当时很多人表示赞成。后来自由地采用新教育法的班级增加到11所学校的11个班。德克罗利教育方法,不仅引起儿童的兴趣,也引起教师的兴趣。 第二章“教育的见解与方法”德克罗利新教育法是对长达13年的教育经验的提炼。 1.新教育法的15条要点。1921年德克罗利在国际新教育联合会上的公开讲演中,把自己的教育法归结成15个要点。其中,第一条讲到:必须有一种环境使儿童每日参预自然现象、人类生活,并使他们努力去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第三条讲到:学校一切设备成为儿童的工作场所、实验室(备有水、煤气、电气、人造光等)。第十四条规定:使儿童对个人和集体的活动感兴趣,并使他们经常参预各种活动和表现。 2.新教学法的课程:教育学者对现行课程的不满主要在于:很少与儿童活动、基本兴趣及成长相联系,儿童创造的自主的活动机会少,等。如果学校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准备为目的,那么课程设置应有助于儿童懂得:(1)自己的人格:自我、自我的需要、信仰、目的、兴趣;(2)他所生活的、依赖与在其中活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为达到此目的,课程内容应当含有两种成份:①生物,尤其人类;②宇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为使儿童了解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规则;开展两种活动:①关于个人的活动,即要研究个人的机能,②关于种族的活动,即要研究社会的机能。由此可知,德克罗利观点是与现代有关“三个课程”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3.人的基本需要:为了便于观察儿童,德克罗利将最影响社会的基本需要分类如下:(1)自求营养的需要;(2)抵御寒暑的需要;(3)自己御敌的需要;(4)活动、集体工作、娱乐及自谋上进的需要。 4.满足需要的研究:让儿童研究自己需要之后,还要研究社会环境以及满足需要的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去研究:“(1)人类所得的利益及实现这些利益的方法;(2)人类所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方法;(3)“儿童在为己为人时所必要的东西是什么”。此外,“必须以儿童为一切事物研究的中心”。 5.研究的三个步骤:知觉、思想、行动(或发展)三者有一贯的联系,因此我们无论做出任何综合的结沦,都经过如下三个步骤:“(1)从兴趣所惹起的感觉经验。(2)靠着联想历程而发展的观念的构造。(3)从具体的或抽象的发表形式而来的实证与解释”,即“观察”、“联想”、“发表(表现)”。 6.教材的组织:教材围绕着儿童兴趣中心来组织。当研究每一个兴趣中心的时候,注意两种关系,一是儿童与其各种需要的关系,一是儿童与其各种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天体)的关系。 第六章“观察”。观察的目的有三:(1)使儿童习惯于注意四周现象,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2)用一种具体方法给儿童以关于生活的复杂观念;(3)通过各种生物生活表现之研究,使儿童取得普遍进化观念。观察功课大体上分为偶然的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观察两种,观察与“观看”不同,通过观察人们找出各种事物之间的相同点,确定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将四周的事物与我们的观念联系起来。在观察中,引起儿童兴趣很重要。“兴趣是一水库闸门,能打开注意的贮蓄池”,“是一种刺激,脑能力赖它而冲出”。凡是借助知觉和直接经验的比较、测量、计算的活动,都属于观察学习。 第四章“联想”。在联想教学(如地理、历史的学习)中,儿童认识由观察而得的事物与由记忆而起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联想教学中首先扩大儿童个人的经验领域。这时要利用书、故事、事实、新闻等,然后让儿童把现在观察到的和往日观察到的进行比较,不是在观念中,而是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如把工厂里生产的面包和孩子们自己生产的面包加以比较,校舍和孩子们自己建造的房屋加以比较)。这样做不仅在建立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方面,而且在培养人类合作与互助精神方面都有极大作用,此外还有助于儿童认识事物之能力发展。 第五章“表现”。表现有两种,第一是具体的表现,如泥工、剪纸、绘画及各种手工;第二是抽象的表现,如读书、写字、作文、讨论等。德克罗利极为重视手工,手工活动包括与课程有关的和偶发性的活动。实际上,观察、联想、表现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上述三种学习是与儿童精神活动的直观、反思、表现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德克罗利不像蒙台梭利那样孤立地强调感觉训练,而强调让儿童接触丰富而完整的现实生活,把学校办成儿童的活动场所。 第六章“读与写”。德克罗利根据当时心理学研究成果及实验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从视觉自然法(或“观念视觉法”、“视觉含义法”)。这种方法的最大贡献在于,使该法与课程内的中心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了,使心理学、方法学、教育学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他认为,阅读活动是一个“整体”,包含如下几种作用:(1)视觉与发音的作用;(2)听觉作用;(3)讲与写之动作作用;(4),理解意义的作用。他同时指出,母亲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是从字、词开始的,而是从完整句子开始的。据此,他提出了三点读写教学法:(1)读写的视觉法(“读书纯是一种视觉作用”,“视觉比较听觉是较客观的、具体的”);(2)使用具体的语句与字句(“命令是表达的一种自然方法”,因此读法教材在开始时候应以命令式来表达);(3)以游戏方式多次重复,使儿童感到有趣;(4)由儿童自己逐渐分析;(5)读写的材料要与课程有直接关系(这种读法对于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更有特殊的价值)。 第七章“训育”。德克罗利教学法“绝不徒在给儿童以知识,它要帮助儿童能了解他们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生活。”即为帮助儿童了解日常生活的实际和社会状况,组织各种活动,并把学校做成“一个雏形的社会”,让儿童在其中共同工作和互相帮助。教室里的各种责任由儿童分担,学校不用分数评定学生品质,相互间也不进行比较。 不采用通用的“学校报告”,而采用极小心和极完善的“儿童心理分析”。这种报告表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状况、休操、游戏;知识状况、观察、测量、计算、问题、抽象表达、谈话、缀字法、读法、具体表达、写字、制模、剪纸、画画;社会道德状况、课堂行为、游戏行为、对同学的态度、对师长的态度、缺课日数、迟到次数等。 第八章“课程”。全面详细介绍了1—3年级课程组织。德克罗利主张,由儿童自动去观察、联想及表现,以研究和掌握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1—2年级,用多兴趣中心(四种基本需要)来组织课程,3—6年级用单一兴趣中中心(从四种基本需要中任选一种)来组织课程。 下面以第一年级课程为例,说明课程组织法。 每一个兴趣中心都变为详细课程。比如五月的“花”一课程中,详细规定:(1)观察:本季节的花、花的采集、各种方法的分类、计算、比较、重量和比重等;(2)联想:花园内的工作、花的作用、纸花、花布、花的空间分布、开花时间的顺序等;(3)抽象的表现:掌握各种有关颜色、气味的词汇,谈有关小故事,拼写各种名称,开展游戏等。(4)具体的表现:画画、园艺、做纸花、设计花布、卖花。(5)行为:利用花、采花、保护花等。 第九章“方法之应用”。叙述哈马意德女士于1916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一所中学开办一个预备班(实验班)后四年来班级的变动情况,所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特别优异”结果。 第十章“结论”。德克罗利实验是在蒙台梭利试验之先,在蒙台梭利盛名于世之前就发表自己的教育观,早在1908年就提出尊重儿童个性自由和应用游戏方法的原理。两个人的研究都从低常儿童着手,这点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点:他主张儿童要在生活活动中学习,这一点却与杜威的主张接近;蒙台梭利则仍保留“学术分科”(工具科)观念,他们使用的教材与流行的教材无多大差别。 德克罗利教育法的特点和优点可归结为如下五点:(1)满足儿童天性,研究儿童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的关系,视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2)让儿童“在生活中准备生活”,要求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或“小社会”教室成为实验室、工作室,教学以游戏、手工作业等为主要手段,主张在活动中,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养成各种优良品质。(3)要求按儿童的基本需要、兴趣中心组织课程,按着观察、联想、表现的顺序进行学习,以使学生在其中知识、体育、道德方面受到教育。(4)打破知识、教材的学科界线,围绕兴趣中心重组课程,对学生进行合科教学(德国合科教学的先例)。(5)有机地、有系统地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方法融为一体。德克罗利教育法是卢梭、凯兴斯泰纳、杜威以及其他诸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主要倾向是自然主义、儿童中心、活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因而在20世纪初时的新教育、教育改革中起了较突出的作用。后来,他的新教育法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比利时、法国等地成为改进教育立法的重要指针。1945年9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得克罗利会议上,法国心理学家沃洛恩(H·Wallon,1879——1962)确认他的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同年10月在巴黎设立了德克罗利学校。 但是,怎样使学生适应知识爆炸和信息化时代并为之掌握坚实的科学学科基础知识?怎样使教育适应教育人口的剧增形势与学生之间个性差异?从现代教育的观念看,德克罗利教学法没有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还由于培训能够自如地应用德克罗利教育法的教师有相当大的难度,后来德克罗利的新教育法没有广泛得到普及和发展。 德克罗利教育法虽然有上述局限性,但其突出的优点、特点。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崔相录)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