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在马列著作中的变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央编译局 佚名 参加讨论
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1999年第3期发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哲学家特奥多尔·伊里奇·奥伊泽尔曼《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文。文章分两节,第一节的标题是《作为对任何意识形态的否定的意识形态》,第二节的标题是《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第一节主要论述意识形态这个术语的含义在马列著作中的变化,本文把这一节内容摘录如下。
    “意识形态”(Ideologie)这个术语是1796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提出,用来称呼观念学说的,而这种观念按孔狄拉克感觉论的精神被认为是以对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觉当作自己的来源的。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及其志同道合者皮·卡巴尼斯和康·沃尔涅是自由主义运动的积极活动家,而这一运动反对拿破仑所建立的皇权制度。拿破仑蔑视自己的这些敌人,称他们为脱离生活的空想家、幻想家,并赋予“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完全否定的意义。这一术语的贬义的解释在19世纪上半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例外。他们在《神圣家族》中谈到拿破仑时写道:“他对工业琐事的轻视是他对玄想家(Ideologie)的轻视的补充。”(《马恩全集》第1版第2卷第158页。“玄想家”原译为“思想家”,直译为“意识形态家”。)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Ideologie,直译为“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马恩全集》第2版第1卷第57页)
    1842—1843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一再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他在《答一家“中庸”报纸的攻击》一文中,把意识形态评述为对现实的歪曲的认识:“我们且不要操之过急,让我们来看一看事情的实际状况,而不要成为玄想家(Ideologie)。”(同上,第402页)马克思(也包括恩格斯)后来在创立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学说时,还保留了意识形态这个术语的这一新含义。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72页)由此可见,对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就是说,这种反映的歪曲的性质,不是某个思想家任意所为,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所以,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现实的虚假的观念;这种反映具有实在的、客观的内容,虽然这种内容是被歪曲地表现出来的。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观点不同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看法,这一点为无数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者和批评者所忽视。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这种解释,把意识形态这种精神现象同各个特定阶级的状况和利益联系起来。例如,他们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结果”。(《马恩全集》第1版第3卷第525页)在评述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这些人以哲学形式表达了“德国市民的观念”。(同上,第15页)在这里,意识形态被理解为反映(虽然以歪曲的形式)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阶级集团的社会意识。
    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内容的这一极为重要的论点,这个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有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贬义解释在本质上相冲突的论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在《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使民主派代表人物“成为小资产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政治代表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614页)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把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称作玄想家(Ideologie),但很明显的是,他指的正是这种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在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时,说明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在这些形式中,社会经济过程得到了反映。他在说明社会革命时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同上,第2卷第33页)这里表明,意识形态已经不是归结为关于现实的唯心主义的观念。法律意识、政治观点、艺术被说成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对所有这些不同质的社会意识形式来说,共同点是:它们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自然,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与正在被意识的存在不是一回事,但前者反映后者,而前者的必然的、本质的意义正在于此。对意识形态及其形式的这种评述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这个题目所说的话。
    有些思想家在表达一定的阶级利益时并不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他们的理论观点不依赖于某个阶级,相反地,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这些人不同,强调他们自己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决不仅仅是理论思维的结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断言:“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任务,并且不断地努力使这种意识达到完全明显的地步。”(《马恩全集》第1版第2卷第45页)在这同一部著作中,他们说明无产阶级是资本4主义所产生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如果资本主义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么丧失私有财产的无产阶级(尽管是它创造了私有财产),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的否定,这种否定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观点说成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他们强调指出,被共产主义作为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现有的实际结果。共产主义首先不是教条,而是社会运动,是反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至于共产主义理论,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马恩全集》第1版第4卷第31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这种理论观点的体系———按照他们的看法,这种体系反映工人阶级已经出现的意向———时,在作为工人阶级的理论家、思想代表出现时,最坚决地以自己的理论来反对任何意识形态,尽管他们完全意识到,任何意识形态都表达一定的阶级利益。怎样解释这种矛盾状况:他们不单是拒绝承认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也拒绝承认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玄想家(直译为:意识形态家)呢?根据上述的引证,在那个时候,“意识形态”是在贬义上解释的,但这些引证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是不充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抱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列事实:他们坚决驳斥一切意识形态,是因为这些意识形态敌视工人阶级的利益,或者至少与工人阶级的利益格格不入。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一切存在过的意识形态采取否定态度,也有理论根据:这些意识形态是从唯心主义的前提出发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唯物主义理论。他们在用这种理论来对抗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时,指出了自己的理论在经验上确定下来的物质前提:“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马恩选集》第2版第1卷第73页)
    大家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追随者,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见,而同时又完全同意他们学说的整个精神,开始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称为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而且强调这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质。例如,普列汉诺夫以及在他之后的列宁就是如此。列宁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ИДЕО ЛОГИЯ,也可译为“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332页)如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则上把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并在这一基础上驳斥任何意识形态,那么他们的追随者在保持科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立的同时,重新考虑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本身,并对它作了如下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继承者就克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学说中曾经存在过的矛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