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广(上海市大同中学) 课本、教辅成了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读优秀作文、读哲理小品、读小小说,都是试图为自己的写作找到范例和捷径。如今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是为了作文有套路可循。过于明显的功利心,使得课外阅读这个话题越来越沉重,朗朗读书声正渐行渐远。 今天本刊特别约请几位青年教师和中学生朋友就阅读话题作些交流,并推荐几本适合的书籍。在这个悠闲暑假,我们能不能暂且抛开考试、分数,来一场轻松阅读,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呼啸山庄》寻常见, 《悲惨世界》几度闻。 小小《麦田》守者多, 更有许多在《森林》。 《钢铁》炉前悼保尔, 《圣母院》里聆钟音。 《飘》来《飘》去为哪般? 只因《文化苦旅》勤。 这是我几年前批阅学生假期读书作业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打油诗,并非嘲笑经典,而是苦于学生不会读书。一是不会选择,大家读来读去就这么几本经典;二是不懂阅读,多是故事简介加几句感想。 最近,一位老教师去社区爱心学校上课回来连声叹息。原来有个初三学生非常急切地向他咨询如何提高作文,这位老师就问他从小学到现在总共读过几本书,那学生掐指一算,连绘图版四大名著都算上,不超过十本。如此阅读量,谈何提高写作水平?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到用时不读书。这大概就是当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了。作业、考试成了他们阅读的源泉,如此本末倒置,又怎能燃起他们阅读的热情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 也有另外一些学生,他们天生喜欢读书,一遇到书就如痴如狂地扑上去。其中不少人虽然没有抱着功利的目的去阅读,结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收获,考取了很好的大学。当然,书籍所给予他们的营养远非这么一点点现实的经营,他们的人生将因为书籍的滋润而显得从容自在。这是另一种极端。 遗憾的是,前一个极端包含的人数太多,后一个极端包含的人数又太少。夹在中间的学生因为学业繁忙、畏难等种种缘故又总是容易滑向前一个极端。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句话到今天变成了:书犹快餐也,善读可以解饥。药谁喜欢吃呀,快餐多好,这成了人们普遍的心理。然而,解一生之愚和解一时之饥,哪一个更重要,却很少有学生去细细思量。加之网络的盛行,搜索引擎的发达,让存储器代替大脑,让百度代替思考,正日益成为趋势。书,貌似越来越不重要了。 但真正的阅读永远不应该被替代,科技的发展只是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更多渠道,而永远不可以取代我们的大脑。对于学生而言,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去读。经典可以读,但任何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一定是拥有大量的读者和知音,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成为经典的发现者呢?其次,视野要放得宽一点,富有故事情节的书可以读,富有思想、充满睿智的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也应该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要读,不感兴趣然而非常有益的书也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兴趣。第三,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阅读时间来安排读什么书。像寒暑假,可以选择一些大部头的内容情节连贯的书来读,平时则可以读些短小精悍的美文,每天读个十来分钟,也会有所收获。第四,要多读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多少要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文化。 当然,书的好与坏,适不适合自己,是一定要认真读过以后才知道的。无论是有目的、有期许地读书,还是漫无目的泛泛地读书,都会有收获、有用处。 我来荐书 我向中学生朋友们推荐几本我喜欢的书: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泰戈尔的《飞鸟集》或《新月集》。 《汉字王国》编排精美,图文并茂,少了同类书籍的学究气,却多了不少灵气和浪漫。瑞典人林西莉发现中国人竟然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汉字是多么美丽,这是她编写此书的初衷。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个老外竟比我们中国人还懂汉字。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最初也是先写成英文给外国人看的,然后再转译成中文。正因如此,少了许多深奥,多了一些简易,是一本不必硬着头皮读完的哲学书。 至于泰戈尔的散文诗,一直是我的挚爱,大学时苦于语言的贫乏,专门研究过他的作品,然而到头来发现,最令我感动的不是他的语言,而是他那一颗纯净天然的童心。于纷扰的世俗中,有这么一颗童心,可省去许多烦恼和忧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