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阙明坤 日前,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据了解,这6位教授多是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而且多是刘兴土的老同事(3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日渐 泛滥,并逐渐呈现向学术顶端、学术权威蔓延的趋势。从最早曝光的“最年轻中科院院士涉嫌造假”,到后来浮出水面的“为当院士学术造假”,院士造假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其实,学术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学术腐败时的麻木与纵容。时下,学术界缺少的正是一种反省意识和严谨态度。回顾以前的学术不端事件,没有几个造假者因曝光而受到大快人心的惩处。前不久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李连达院士负责的课题组“造假案”,直到如今也是一直没有下文。在台湾,一旦大学教授被证实抄袭或剽窃,不但要被单位开除,而且任何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不能再录用,教育部门会专门备案,发文通知每个高校,禁止录用此人。而在大陆,却极少有院士、校长、博导、专家马失前蹄。为什么造假者会有“金刚不坏之身”,皆因为当前学术界充斥着一种明哲保身、恪守中庸的风气,整个社会对“权威”也是盲目崇拜甚至迷信。圈子内的一团和气,领导层的暧昧态度,再加上广大民众的权威崇拜,往往让学术盗贼“官照旧当,职称照提,教授照做”。同样,为什么身处科技顶端的院士很少遭人质疑,即使遭到质疑也依旧安然无恙,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光环太刺眼,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批判,学术交流的本质是质疑。学术是求真的事业,学术研究应该提倡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作为一名追求真理的学者、科学家,要敢于说不,绝不能一味地迷信权威,而应以学术为本,以事实为基础,树立学术平等、不惟权威、倡导质疑的科学态度。时下一些学者格外热衷于扯大旗,署上导师的名字,署上某某权威人士的名字,一些学术期刊凡看见某某专家的名号,就认为该论文含金量高,分量重,也不管有没有“水分”立即录用……凡此种种,都是“权威意识”在作祟。前不久报道的电视广告中出现一群相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专家骗子”堂而皇之地忽悠公众,利用的也正是公众的“唯专家至上”心理。 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对于学术研究,此语尤显重要。要想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风气,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种强有力的遏制、揭露和惩罚学术腐败行为的机制,敢于打破权威,打破迷信,对于一些院士、专家、权威的学术不端行为,也绝不能有半点姑息与纵容,唯有如此,方可守住学术这片净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