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在大学里,绝大多数贫困生的生活十分简朴。这一点在北京印刷学院的贫困生调查中得到了证实。这篇原生态写作告诉我们:92%的贫困生月消费在200-500元。其中28%的人每月花的钱不足300元。在物价飞速上涨的今天,每天靠个十块、八块的过活,除了学习上的费用,恐怕也就剩了“吃粮喝粥”的份了。 我对“贫困生”这个词有异议。对于所有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们来说,其实无所谓贫困还是富有,顶多是他们的父母或家庭的经济是拮据还是富足。用“贫困”来直接修饰限制学生这个名词,容易引起歧义。戴着“贫困”帽子的学生,除了需要节约每一个铜板之外,还需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和考验。而且精神的压力有时比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大。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帮助,就是不要另眼看待他们,即便是对他们的关爱都不要太过分。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要太苛求。不要以为自己出了点儿钱给学生就不得了了,一会儿要求接受资助的学生写信汇报,一会儿要求感恩节发短信谢恩。评个助学金搞得满城风雨,到学生手里的也没几个钱。尤其是对这些学生使用手机不该有过多的限制。北京印刷学院的调查显示,88%的贫困生都有手机,这一点儿不奇怪。一是虽然都是手机,其价位却有天壤之别。有手机不一定就代表着奢侈;二是手机已经成了最常用的通讯工具,就连收废品的、卖菜的都可以用,为什么学生们就不能用呢? 经济上的暂时拮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可喜的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因钱少而坠青云之志。常说家穷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真的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贫困”还真的能够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铁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