辒辌车也叫温车,车身宽大豪华,可坐可卧,车上有帷幔,有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调节车内气温。《史记·齐世家》:“桓公之中钩(被管仲射带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由于秦始皇死在途中,载尸而归,后来辒辌车被用作丧车。《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韫琼车。”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秦陵附近出土了完整的铜车马,其中二号铜车有帷,有顶,顶微呈脊形,后有门,前边及左右有窗,考古工作者认为是辒辌车。(图片,秦铜车马) 虽然辒辌车既能保温又能通风,但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几天后也开始腐烂,臭不可闻。怎么办?李斯等人想了一个办法,立即派人到市场买了一石鲍鱼,放在秦始皇的车后面。鲍鱼味道鲜美,但未做成以前气味难闻,他们用鲍鱼遮掩秦始皇尸体的臭味,这叫做“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现在看,李斯以鲍鱼掩臭,作法实在拙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始皇出了问题但随行的官员竟然毫无察觉,每天“奏事如故”。这是怎么回事? 一是秦始皇出行保密措施严密,无关人员不得靠近; 二是自从卢生告诉秦始皇要见真人,得仙药,必须僻恶鬼,“恶鬼避,真人至。”秦始皇听信了这一套慌话,出入独来独往,甚至将通往咸阳周围270多座离宫全部用围墙和甬道封闭,只有他的车在里面行驶,少数几个亲信知道他的行踪,大臣根本见不到他,致使他已病故,人们仍蒙在鼓里,以为他每天还批阅奏章呢。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是朝政最主要的掌门人,他焦急地盼望赶快回到咸阳,扶苏也赶回咸阳,他们一起料理秦始皇的后事,然后帮助扶苏即位。 二 李斯决定“秘不发丧”,不让人知道秦始皇已死,本意是怕出现政局动荡,出发点是不错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问题,但却在客观上造成了时间差,出现了政治上的真空,使赵高有机可乘。 赵高何许人也? 他本是赵国贵族的远亲,后来到秦国,其父因犯罪被判刑,。赵高兄弟几人,都被阉割而成为宦者,他的母亲也因犯法而被处以刑罚。 不过,赵高精通刑狱法令,而且办事能力很强,秦王听说后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这是接近皇帝的官,负责王室的车马政令并保管皇帝的兵符、印玺。由于他精通律令,秦始皇让他担任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教导胡亥决断各种狱讼案件。有一次,赵高犯法,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处理,蒙毅是戍边大将蒙恬的弟弟,在朝廷执法,刚正不阿,他按照法律,处以赵高死刑。不知什么原因,秦始皇又改变了主意,说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这件事的细节不得而知,估计赵高耍弄手腕,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通过这件事也使赵高开始憎恨蒙家兄弟。 赵高经历了这件事,行为有所收敛,竭力装出一付忠顺的样子,进一步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成为秦始皇身边重要的谋臣。同时又取得了胡亥的信任,《史纪》中好几处记载赵高和胡亥关系。如“赵高即私事公子胡亥”,“赵高得幸于公子胡亥”,胡亥则赞扬赵高,“以忠进得,以信守位,朕实贤之”。 赵高在上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在下取得了胡亥的赞扬,其位置是稳定的,但赵高是忠臣吗?不是,赵高在内心深处是怀着对秦的刻骨仇恨的,他“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他的目标是,复仇。取代秦政权,杀尽秦的子孙,使秦断子绝孙。然后窃取朝廷大权。他把这刻骨仇恨埋在心底,表面装出一付谦躬、顺从的模样,实际在窥测方向,寻找时机。当秦始皇在旅途中患病后,他认为复仇的时机到了,便开始了活动。 秦始皇之死与赵高有没有关系?有的学者通过对赵高性格的分析,认为不排除赵高谋杀秦始皇的可能。赵高对胡亥说过这样一句话:“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他会不会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机会,对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使其提前结束生命?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赵高杀没杀秦始皇暂且放在一边,我们先看看秦始皇死后他是怎样活动的吧。 秦始皇一死,赵高感到自己独霸朝政的机会来了。他准备立胡亥为帝,也就是秦二世,他是胡亥的师傅,胡亥对他言听计从。立了胡亥,将来不满意再废掉他也不迟。总之,秦王朝的大权已经唾手可得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