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大雁纹荷叶金杯 规格:杯口长14.6-20.1厘米高1.9厘米LengthofMouth14.6-20.1cm·Height1.9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河南省洛阳文物第二工作队 中文名称:双鱼大雁纹荷叶金杯 英文名称:Lotus-leaf-shapedgoldcupwithdoublefishandwildgoosedesign 【吉祥的酒具】 此酒杯1991年出土于河南伊川唐代齐国太夫人墓中,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此为其中一件。椭圆荷叶形,宽扁沿,四角上翘,浅腹四曲,有突棱,平底内凹。腹外底部有圈足,已残失。沿上錾刻荷叶纹,沿作圆弧齿形,间饰四组双鱼纹。腹部饰双雁流云纹,底部为毯路纹,均鱼子纹地。在口沿、腹部转折处,饰三角纹和单相莲瓣纹。器外平素无纹饰。与双鱼大雁纹荷叶杯相同的酒器,在出土文物中屡见不鲜,如西安市出土的双鱼纹银质荷叶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荷叶瓷杯等皆是此类性质的酒器。这类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器内花纹精致,使人饮酒时还能得到美的享受,而器外因人不易看到则光素无纹。 【受“碧筒饮”影响的产物】 荷叶杯是受“碧筒饮”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酒器,唐诗中“疏孛柳花碗,寂寥荷叶杯”、“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绿”等,皆是描写荷叶杯和碧筒饮的情景。这件双鱼大雁纹荷叶杯以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为装饰,制作精美,是唐代金银酒器中的佼佼者。 鎏金胡人头执壶 规格: 高37.5厘米 Height 37.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北周 Northern Zhou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辅助分类项: 酒具 中文名称: 鎏金胡人头执壶 英文名称: Gilt ewer with portraiture design of the northern tribe 【带有胡人头像的酒执壶】 该执壶1983年于宁夏固原出土,长颈,圆腹,高足,足下呈喇叭状,圈足边缘饰一周联珠纹。单鋬,鋬上有一胡人头像,深目高鼻,八字短胡,短发向后梳理,是西域"胡人"的典型形象。口上有敞流。更具特色的是,器腹部錾雕有三对浮雕人像,均男女相对,似在向对方表露爱意。皆深目高鼻,头发鬈曲,袒胸露腹,有的干脆全身裸露。每人均戴披肩。 【由波斯传入的舶来品】 据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研究,中国和萨珊王朝波斯(今伊朗)这两个文明古国,至迟从汉代即有来往,唐时关系更为密切。早在唐代以前,萨珊王朝的金银器便传入中国,中国的金银匠人也模仿制作。一般地说,国人制造的仿制品,器形和伊朗人所制大致相同,但是花纹的风格则往往是中国式的。宁夏出土的这件银壶,器形与萨珊王朝银壶无异,足缘的联珠纹也是萨珊式执壶的常用纹饰,那个胡人头像甚至与今天的伊朗人非常相像。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古伊朗输入的萨珊王朝银器。 【西域胡人在中国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李白的《前有樽酒行》诗云:"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少年行二首》诗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均说胡人女子在中国开办酒馆或在酒馆中充当女招待。据可靠记载,胡女在中国做酒家招待,可追溯到汉代,汉辛延年《羽林郎》诗即云:“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说西汉大将军霍光的家奴冯子都,倚仗主子的权势在酒店里调戏胡人女招待。在我国古代的酒娱中,还有用“酒胡”劝酒娱乐的习俗。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 【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证】 除宁夏的这件鎏金胡人头像银执壶外,在内蒙古李空营子村还出土了一件胡人头银执壶,两者形制极为相似。据学者研究,它们均为典型的西域银器。它们在中国的出土,是中西酒文化交流之物证。 带盖白瓷樽 规格: 通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 Height 19.8cm·Mouth Dia.18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带盖白瓷樽 英文名称: Covered white porcelain zun 【器形朴素无华,敦厚隐重】 此樽198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国棉五厂住宅小区第六十五号唐墓。该樽釉色白中泛黄,器形为直口桶腹,下附三小足,足跟外撇。樽盖呈覆盘形,上有盘状捉手。整个器形朴素无华,敦厚稳重,自然大方。 【酒樽的流传和用途】 酒樽,作为一种盛酒器具,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酒樽更是盛行,其用途也更为广泛,可用来温酒,1962年在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的一件汉代铜樽上的铭文“铜温酒樽”可以为证。汉代以后,樽、杓作为配套的酒器,一直通行于世,即便后来有了酒注子,樽杓也没有马上退出饮酒这个大舞台。《资暇集》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唐诗中吟及酒樽者颇多,如李白《行路难》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杜甫《对雪》曰:“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白居易《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以献之》云:“引棹寻池岸,移樽就菊丛。”可是,无论在传世酒器中或是新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很少见到樽形酒器,白瓷樽更是罕见。 花鸟纹鎏金三足银樽 规格:通高5.1厘米、腹径4.7厘米Height5.1cm·BellyDia.4.7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唐代Tang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隋唐酒器 收藏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花鸟纹鎏金三足银樽 英文名称:Giltsilverzunwithflowerandbirddesignandthreelegs 【器形物异】 此樽198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国棉五厂第六十五号唐墓中。此樽小直口,短颈,广肩,鼓腹,圜底,中腹部附加三只蹄状足。带盖,盖覆杯形,盖顶有蘑菇形小钮。整个樽体皆以密布的珠点纹为地纹,并被三组由四个心形团花图案组成的纹饰组分为三大块。每块以一足为中心,足上枯树枝上落有一对鸳鸯,前者顾首回望,后者展翅欲飞,生动形象,可爱逼真。鸳鸯周围有众多的折枝花纹作衬托,更具“绿叶红花”的效果。三足下部素面无纹,上部肥硕,饰有孔雀开屏状花纹。 【演化中的新品种】 这件银质酒樽从形制上看,与以前的酒樽大为不同,以前酒樽多为直筒状腹,平底,而这件则为鼓腹圜底,甚是奇异。可能与日本奈良市正仓院所藏之敛口银酒樽一样,皆为特殊器形,或者到了唐代中晚期,酒樽的自身形制发生了变化,这件银质酒樽为重新演化出来的新品类也未可知。 瓜棱纹黑釉瓷执壶 规格: 高25.5厘米 Height 25.5cm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称: 瓜棱纹黑釉瓷执壶 英文名称: Black-glazed porcelain ewer in melon shape 【耀州窑的瓷酒器】 此壶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小口,长颈,短流,桥状执柄,壶腹呈瓜棱状,饼足,足底内凹。褐胎黑釉,上部施釉不匀,肩部和上腹部露出胎地,近足处光素无釉。 【耀州窑址及所烧瓷器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耀州窑遗址主要位于今陕西省铜川一带。从唐代开始,到北宋达到极盛,曾经烧制贡瓷。金、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落。耀州窑瓷的胎质和釉色变化较大,唐时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数为灰、黄或灰黄混杂色,以烧黑釉瓷器为主;宋时胎骨白中泛黄,质地细而致密,以烧青瓷为主;金、元时胎骨则黄白中呈棕红色,主要烧制色呈姜黄色的青釉瓷。耀州窑所烧制瓷器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也有较大变化。唐、五代时期,器类较少,酒器种类更少,仅有黑釉杯和黑釉执壶等。这件耀州窑出土的瓜棱形黑釉瓷执壶应是唐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 【人形彩陶壶出土地——柳湾遗址】 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是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来,进行过多次发掘,发掘的墓葬多达上千座,出土文物达三万多件。然而人形彩陶壶却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正是因为它造型奇特且极为罕见,整个器物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专用的酒壶,或者是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用来驱邪镇鬼的法具。 双身龙耳白瓷瓶 规格: 高18.6厘米 出处: 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 隋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酒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酒器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文名称: 双身龙耳白瓷瓶 英文名称: White—glazed twin vase with dragon—shapedhandle 【一瓶双腹,线条洗练】 此瓶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中,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有细小的冰裂纹。这件白瓷形体秀美,线条洗练,富有时代特征。尤其是一瓶双腹之设计,独具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是古代瓷酒器中的珍品。 【颇负盛名的邢窑白瓷】 白瓷是正当青瓷鼎盛之时出现的一种新兴瓷器,古时白瓷以邢窑最负盛名。唐人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说:“邢窑类雪。”即邢窑瓷器洁白似雪。邢窑白瓷至迟始创于北朝晚期,1971年在安阳发现的北齐范粹墓中首次发现白瓷器。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非常著名,除了这件白瓷双身龙耳瓶外,还有一件白瓷鸡首壶,亦是挺拔秀丽,线条刚柔相济,肩上之鸡首,栩栩如生,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两件白瓷酒器,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浑厚凝重,又不乏其灵秀活泼。加之器表施白釉,使之成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 【又名之为“传瓶”】 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还珍藏有一件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李静训墓中所出这件双龙柄联腹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由此可知,此类器应名之为“传瓶”。 【“意花与香佩俱芬”的女孩】 李静训之父李敏官至光禄大夫,母亲是周宣帝之女宇文娥英,外祖母杨丽华是隋文帝长女、周宣帝皇后。李静训幼年在皇宫随外祖母生活,九岁夭折,葬于长安休祥里万善道场,位于皇城西。别看李静训只是个九岁女孩,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埋葬时极尽奢华。李静训墓中,石椁石棺雕制精美,随葬大量金银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条镶嵌珍珠和红蓝宝石的金项链,周长43厘米,由二十八个金质球形饰物组成,分左右两组,每球各嵌十颗珍珠,各球之间有多股金丝链索连接。下端垂珠饰。整个项链制作精致,华贵无比。除项链外,还有一对镶珠金手镯和两枚金戒指以及金质发饰、衣饰,手指上都戴着银指甲套。这些饰物把她浑身上下装扮得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正如其墓志铭上所说:“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