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宋辽夏金 >

岳飞人生最重要转折:岳家军合并刘家军何以失败(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全军的情绪这才又安定了下来。 
    (8)
    赵构把岳飞申述与宰相张浚议事不合、请求解除军职、留庐山持余服的奏札退还给岳飞之后,岳飞仍然不肯遵命返回鄂州军营。他写了第二道奏札给赵构。这一次,他不再提及与张浚意见不合的事,而只是说要留在庐山持余服了。赵构这次还是采用上次的办法,封还了岳飞的原奏,而且写给他一道御札说:
    再览来奏,欲持余服,良用愕然。卿忠勇冠世,志在国家,朕方倚卿以恢复之事。近者探报贼计狂狡,将窥我两淮,正赖日夕措置,有以待之。卿乃欲求闲自便,岂所望哉!张浚已过淮西视师,卿可亟往商议军事,勿复再有陈请。今封还原奏。故兹亲笔,宜体至怀。
    岳飞接到这第二封御札之后,还是不肯遵依“御札”中所指示的,亟往淮西张浚处商议军事,而是又写给赵构第三道奏札,竭力辩明自己的素志是要去克复汴京,要像唐朝那位打败朱泚,克复长安的浑瑊那样,此外决无任何野心和私意。赵构这次仍然是封还原奏,并写了第三道御札给他,说道:
    比降亲笔,喻朕至意。再览卿奏,以浑瑊自期,正朕所望于卿者,良深嘉叹。国家多事之际,卿为大臣,所当同恤。现遣中使宣卿赴张浚处详议军事。《传》曰:“将相和则士豫附”。卿其勿事形迹,以济功勋。今再封还来奏,勿复有请。
    而在此以外,南宋朝廷又用三省枢密院的名义下了一道《省札》给鄂州宣抚使司的参议官李若虚和统制王贵,要他们同到庐山,去敦请岳飞依旧返回鄂州管军。如违抗此令,不予遵行,若虚等并行军法。李若虚等抵达庐山东林寺去见了岳飞,说明朝廷上的恳切敦请之意。然而岳飞还是坚执不肯出来。到后来,李若虚不得不用一些严厉的词句说道:
    这样地坚执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决非好事。朝廷上岂不要发生疑虑道:岳宣抚要干什么?
    而且,宣抚原只是河北的一个农夫,受到皇上这样的信任,做了一个方面军的统帅,难道您以为可以和朝廷相抗吗?您今次若仍坚持不肯回鄂州军营中去,我们势将受刑而死,我们究竟何负于宣抚,宣抚何忍把我们置之死地呢?难道不要发生愧悔之心吗?
    这样的谈判持续了六天之久,岳飞才终于受诏回返军营。
    到鄂州的宣抚司中去作宣抚判官的张宗元,在八月初就已经回到了建康的南宋行朝,知其离鄂州东下当在七月下旬。依此推算,则岳飞之由庐山返回鄂州军营,最早也只能在七月中旬。
    (9)
    在刘光世的军职被罢免之后,南宋行朝明令把淮西军归都督府统辖,而专听都督府参谋官吕祉的“节制”。到这年六月,在张浚的大力推荐下,南宋行朝又把吕祉委派为淮西宣抚判官,
    并敦促他到庐州去就职。
    吕祉之所以得到张浚的信任,是因为他平素最好大谈恢复中原的事,有时甚至说,如能让他专总一军,他保证能把刘豫父子捉获,并把失地全部收复。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当张浚力荐他做淮西宣抚判官时,南宋行朝有很多人都表示反对,张浚却不顾一切地用他担任了这一军职。
    当吕祉到淮西去就职之前,淮西军内诸将校就已矛盾得不可开交。首先是郦琼与其部下小将八人罗列了王德的罪状向都督府告发,接着是王德反告郦琼等人。都督府没有按照郦琼等人的意愿给予王德以任何处分,反而要王德以所领一军赴建康,归都督府直接统辖。这表示了都督府对王德有所偏袒,郦琼等人乃又向御史台递了诉状,控诉张浚对他们间的矛盾未能秉公处理。但又有人警告郦琼说,冒犯了宰相可能会自食其果。这却又使得郦琼等人都担忧害怕起来。因此,当吕祉下车伊始,郦琼一伙二十人一同去找他,求他对此事能从中转圜,免得发生严重后果。吕祉回答他们说:
    如果说你们前此的做法不错误,那是不真实的。然而这事是可以挽回、救治的。张丞相一向喜人向前,你们倘能向前立功,虽犯严重错误,他也可以宽恕,何况这样的小事!我当极力为你们辩解,保证不会发生事故,请你们不要担心。
    对郦琼一伙虽暂时这样地加以安抚,然而吕祉通过这类事件,却更了解到淮西军中复杂和不稳的情况。他把这些情况密报于建康行朝,并且建议另派将官“往分其兵”。到七月下旬,南宋行朝就委派张俊做淮南西路宣抚使,把宣抚使司设在盱眙军;委派杨沂中做淮西制置使,刘锜做淮西制置副使,置司于庐州。吕祉还派人前往建康,要求杨沂中先派遣他的部将吴锡率领其摧锋军先去庐州,以察视淮西军中的动静。等到杨沂中、刘锜的兵马一齐开到之后,郦琼等军就将调回建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