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唐代“天可汗”制度兴衰(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西陆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2、高宗时代:天可汗体系的再度扩张
    唐高宗大约是历史上被矮化得最厉害的一个君主。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男人的尴尬,老爸是千年仅出的大帝,老婆是千年仅出的女帝,任何人撞了这样的大彩可能都会变成什么也不是。于是,人们普遍认为高宗开始是长孙无忌的傀儡,后来是武则天的傀儡,完全毫无才能毫无建树,事实是否如此呢?看看高宗时的名将:安西都护裴行俭,就是著名的反武人士,武则天被册立为后他公开说国家祸乱,自此而始,但高宗一朝都颇受重用,被赞为"卿文武兼资,故授卿(文武)二职",为安定西域做出很大贡献。而裴行俭正是灭百济、西突厥的主将苏定方的唯一爱徒,以为当今之世,唯裴行俭可传其兵法,二人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苏定方贞观年间随李靖出征东突厥崭露头角,但大显身手却是在高宗时期。以武后对政敌的凌厉手法,是不可能重用裴苏二人的,这从她亲政之后把裴行俭的兵书没收泄愤可见一斑(时裴行俭已经去世)。此外,高宗朝屡屡击败西突厥的名将王方翼,更是废皇后王氏的堂兄,高宗去世后立刻被贬死于流放途中,可见高宗朝前期对外战争的胜利,主要还是应该归功于高宗本人。他在提拔将领、开疆拓土方面是值得称道的(武后没理由重用自己的政敌),唐王朝的疆域,亦是在高宗的手里,达到了极盛。
    查武后摄政事,通鉴上有如下条目:显庆五年(660年): 冬,十月,上初苦凤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长孙无忌死于同年七月)。
    "或"字,就表明还不是什么事都委之天后,只是有时让天后办事。所谓"处事皆称旨"说明了天后并不擅权,办了事都向他汇报,并得到了他的认可。一个"始"字还表明以前从来没有让她处理过政事,最后决策都是高宗自己。
    接着有高宗认为武后干政有意废后,招上官仪密谋不果,武后权势进一步增强,始有麟德元年(664年)事: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然上元元年(674年),有天后上书建言十二事,如劝农商、息兵、广言路、习《老子》等,帝"皆下诏略施行之",可见天后建议必须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略施行之",证明不是完全采纳,尤其是息兵,具体讲就是高丽战争,高宗一定要打,至此天后才能上表劝谏。可见麟德元年之后武后并未能完全把持朝政。
    时至上元二年(675年)高宗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说明高宗病情加重,已不能管理朝政,欲委之天后受大臣劝谏不果,遂于令太子李弘、李贤监国。武后于是连杀二子,高宗不能制。12永淳元年(682年)让太子显监国,此时已可认为高宗长期病重大权已然旁落。
    故此,我认为显德五年不应视为武后把持朝政政由己出的标志,而是此后武后干政的程度逐渐加强,上元二年至永淳元年后基本可视为武后实际执政时代了。之前对外战争的胜败,则应由李治负责,包括对西突厥及高丽的胜利,以及对吐蕃的失利。
    高宗朝的对外关系,概括起来分三类:1)灭西突厥,天可汗体系进一步扩张 2)灭高丽,大唐疆域此时达到极盛 3) 对吐蕃战争失利,大非川一战破除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灭西突厥:太宗时代,已基本完成对西突厥的分化和包围工作,李靖平吐谷浑,侯君集灭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遂立安西四镇,这是大唐经营西域的开始。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以称臣内附的突厥人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令其招讨尚未服唐的西突厥各部。贺鲁击破西突厥首领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十姓诸部皆来归附,遂拥兵数十万,势力逐渐坐大。时太宗已去世,贺鲁遂自号沙钵罗可汗,起兵叛唐,安西四镇失守,并发兵攻唐庭州,时为永徽二年(651年)事。     这时唐高宗刚刚登基,朝内与边疆都产生了一些麻烦。这是君王更替的附属产物,因新君初立,君权尚欠巩固。永徽四年(653年)处置了房遗爱、薛万彻等人的谋反(有说这个主要归功于长孙无忌),永徽六年立武氏为后,次年即显庆元年(656年)改立李弘为太子。此时长孙无忌已然失势,内政基本稳定,遂于显庆二年(657年)以苏定方为主帅大举用兵西突厥,生擒沙钵罗可汗贺鲁献俘昭陵,并分西突厥地置濛池、崑陵二都护府,西突厥灭亡。显庆三年(658年)五月,高宗重设安西四镇。
    西突厥的灭亡,为稳定西域局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来依附西突厥的小国纷纷归降大唐。显庆三年(658年)石国曹国等昭武九姓(今俄国、土耳其及阿富汗东北部)内附,唐高宗下诏以其地置州县府一百二十七个。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再派大将军郑仁泰带兵讨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三战三捷追奔百余里,斩其酋长而归。龙朔元年(661年) 吐火罗、哒、罽宾、波斯等西域十六国(今中亚细亚至伊朗一带)内附,高宗下诏以其地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龙朔二年(662年)铁勒九姓叛变,高宗派薛仁贵出兵天山,薛仁贵三箭射杀三人,余部下马投降,薛仁贵率军渡碛北,生擒叶护兄弟三人,胜利而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漠北悉平。
    昭武九姓及西域十六国的内附,标志着天可汗体系的进一步扩张。罗香林有云:天可汗制度存在一百三十七年,其中以贞观四年至显庆年间,最为荣耀。李治无疑应记一功。
    灭高丽:显庆五年(660年),利用百济入侵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之机,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总管,讨伐百济。八月,义兹隆及诸城主皆降。分百济为五部三十七郡,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又把百济划入大唐疆域。
    乾封元年(666年) ,高宗又以李勣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经两年苦战,于总章元年(668年),终破高丽,分高丽为五部,置九都督府,设安东都督府于平壤,以右威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纵兵两万以镇抚之。其间白江口海战,为中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唐军以少胜多完胜倭寇,此后日本完全折服于大唐国威之下,掀起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宗教哲学全盘仿效大唐的风潮。《大宝律令》便是模仿唐律所制,日本天皇亦曾取贞观等作为年号,以致后世引起混淆。比如唐贞观年间未曾铸钱,传世的"贞观通宝"其实是日本所铸。
    高丽的覆灭和安东都护府的成立,使大唐帝国发展成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林邑(越南)的疆域广大、多民族融合的强盛大国。唐朝疆域,此时达到了极盛。
    战吐蕃:然而唐征服四方,却在西南边陲遇到劲敌,即是新兴的吐蕃。时松赞干布已死,宰相禄东赞独揽大权,不忿吐谷浑内附唐朝,发兵攻打尽覆其国。唐廷调解未果,双方从此交恶。高宗于是任命薛仁贵为主帅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自己亲率主力,轻装奔袭,大败吐蕃,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吐蕃军遂在号称"吐蕃战神"的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大非川一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由于将帅失和,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吐蕃从此信心爆棚,频频寇边。战后,吐蕃再发兵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攻陷龟兹,唐廷被迫罢安西四镇,直至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平定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王方翼筑碎叶城以代焉耆,才重置四镇。
    仪凤二年(677年),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选择臂力过人、弓马娴熟的军事人才编入新军,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很快组建了一支精锐之旅。这时在高丽战争中表现出色深受高宗信任的刘仁轨(即白江口海战的指挥者),因与中书令李敬玄有隙,故意推荐李敬玄取代自己做征吐蕃的主帅。李敬玄本为文官,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致使部下刘审礼兵败被俘。吐蕃在名将钦陵指挥下,以绝对优势兵力再困李敬玄于死地,幸得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李敬玄始逃出生天,但已损兵过半。其时,应猛士诏在军中的娄师德奉命收集散亡将士,唐军复振,旋又奉命前往吐蕃,双方谈和。由此吐蕃数年不再犯边,黑齿常之和娄师德也从此成为抵御吐蕃的著名将领。
    青海之战后,高宗采纳太学生魏元忠的安边三策,不再采取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屯田备边,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吐蕃曾依样画葫芦,也学着屯田,被黑齿常之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西域有王方翼坐镇,河陇有黑齿常之捍边,保卫了大唐边境的安宁。青海之战,也标志着唐的对外国策,由进攻转为防御,虽然大唐国力依然鼎盛,兵锋依然强悍,但在吐蕃强有力的挑战之下,以往诸蕃眼中战无不胜的唐军神话已经破灭,西域、漠北,各不甘臣服大唐的势力都在蠢蠢欲动,昔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可汗制度正面临着危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