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被蒙上皇权色彩不是龙的错 龙文化原本来自民间(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龙年的临近,关于龙的话题纷至沓来。不久前一枚壬辰年龙邮票刚刚面世,便成为舆论的焦点。其实近年来关于龙的争议一直未曾平息,责难的理由,多是因为龙在历史上曾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联。但是,龙被蒙上皇权色彩,岂是龙之过?民俗学家刘锡诚谈到:“龙本来源自民间,曾是族群的图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文化含义日渐丰富。只是在很短一段历史时期里,它被封建帝王垄断。”如今,帝王们的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而龙作为文化象征,却早已散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
    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
    龙为瑞兽,可比英雄
    相传中华文明的源点,就有龙的身影。伏羲时,黄河出现龙头马身的神兽,马背上旋毛如星,构成图状,人称河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了八卦,这即是“龙马河图”的神话故事。可见在中华文明之初,龙就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义。《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卦爻,历史上把“凤、麟、龟、龙”合称“四灵”,皆为祥瑞之物。不仅如此,人们还习惯于用龙来比喻贤者与英雄。孔子拜谒老子,归来对门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以龙作比喻:“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与皇权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可惜,天下之美,并不能为一家所专,龙终究不会蛰困于宫墙之内,它的形象与故事,早已在民间扎根发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龙的影子:面有“龙须面”,糖有“龙须酥”,水果有“龙眼”,药材有“龙骨”;到了北京要爬龙形长城,到了江西要登龙虎山,到了山西要看九龙壁;我们形容地势险要,叫“龙盘虎踞”,形容精力充沛,叫“生龙活虎”,形容吉祥喜庆,叫“龙凤呈祥”,形容昂扬进取,叫“龙马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至今仍保留许多与龙相关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大江南北会舞龙灯,以此寄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会把草木灰与谷糠类的粉末撒在地上,从户外水边一路撒到厨房,意为“引龙回”,有的地方在这一天送孩子上学,意为“占鳌头”,还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为孩子剃头,意为“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多水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