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瓷器有小瑕疵就被丢 这说明,当时制瓷业很发达,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根据测算,一座长约百米的龙窑,一次可出产八九万件产品。”考古专家说,不过,碗窑山上已发掘的4座龙窑属于不同时间段,不是同时开工。 工作人员从窑址内清理出大量标本,有烧制工具匣钵、垫饼,以及大量黑釉茶盏,青瓷、青白瓷的碗、碟、罐、盘、炉、壶、杯等,还有几个瓷枕。这些都是生活用具。 龙窑两侧,废品堆积最密集的地方接近两米高。这些堆积物中包括了窑场内烧制的各种产品,它们是如何来的呢?栗所长说,烧瓷器时,每窑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残次品,人们就把残次品直接丢在旁边,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这片碎瓷堆积地。 专家说,其实这些废品,有的只是在形状、釉色上有很小的瑕疵,“当时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各家都要争夺客源,普通的民窑都会这样精益求精,力争市场”。 “一些匣钵的盖子上还有‘丘’字、‘郭’字呢!”考古队员华锋林说起这个特别发现。对此,栗建安所长解释,这个细节,能帮助现代人了解当时民间制瓷的工艺状况。南宋年间,福州地区的手工业经济非常发达,尤其是制瓷业。窑场有多个姓氏出现,说明当时窑场有很多个窑工或多个货主,这是他们做的记号。 龙窑群毗邻大樟溪 烧制好的货物,直接从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出海 南宋年间,上至皇宫,下至平民百姓,均好“斗茶”。原来,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磨成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冲成茶汤后饮用。茶叶粉末调成茶汤后,面上会漂浮一层白色泡沫,配上黑色的茶盏,美观又美味。这种饮茶方式是当时最流行、最时尚的。 这种黑色的茶盏,最有名的是福建建窑生产的建盏,不过,真正的建盏产量不多,其中“供御”建盏专供皇室。一些有实力的民窑开始大量仿制黑釉盏。 这种斗茶方式流传到日本,也在当地风靡,于是他们大量进口福建的瓷器。 “碗窑山的茶盏,产量非常大,大部分都从水陆出海,直接卖到日本、东南亚等地。”栗建安所长介绍。 他说,1990年开始,中澳联合考古队发掘连江定海白礁一号,出水大量仿建窑黑釉盏,现在对比来看,很可能就是碗窑山出产的。 “碗窑山的位置很特别,毗邻大樟溪,当时烧制好的货物,直接从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再出海。”栗所长说,以前研究偏重于泉州港,现在福州港的研究越来越多,此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