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写知识分子的,特别是写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承载着和传播者,他们的精神状态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可以说知识分子的性格折射着所承载的文化的性格。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是中国文化的性格,跟美国的、非洲的知识分子的性格都不一样。个人人格是形态,文化是内涵。泰纳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说“文学是文化的最早而最优秀的成果”。 《儒林外史》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林林总总的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面面,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文化小说,它表现知识分子的心态,透过这种心态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发生着百年来的大转变,更是渗透到了《儒林外史》的研究中。毛泽东说我的心和鲁迅是相通的,他是继承了五四那种先锋精神,对传统文化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理论上批判地继承,但重点是在批判。现在我们说对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所以我们对《儒林外史》的看法、视角等许多问题都发生了变化。 跟《儒林外史》关系比较密切的许多文化问题都在重新评价。我举几点来说。 首先是儒家,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态度。从历史上看,要推翻一个制度和政权时,就要批判儒家,而要巩固一个制度和政权时,就要尊崇儒家。现在讲和谐,就更要利用儒家。《儒林外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在74、75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我曾和地方的一些同志就这个问题辩论了三天,那些同志是出于好心要保护《儒林外史》,硬说它是“反儒”的。当时如果承认《儒林外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话,就得受到批判,这部小说就会被否定。所以《儒林外史》家乡的一些同志就一定说《儒林外史》是“反儒”的,这符合当时“批林批孔”的需要啊,就是进步的了。但我觉得这不符合《儒林外史》的实际,《儒林外史》的主导思想确实是儒家的,以礼乐仁政为主的。后来我们辩论了三天,谁也不能说服谁,但是我体谅他们的心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儒林外史》。 现在不是这样了,承认了儒家思想是有精华的,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历史事实教育了中国人,五四时代的先锋意识觉得中国要现代化就一定要打倒孔家店,就要批判儒家,不如此就没法实现现代化。但后来的事实不是这样的,你看亚洲四小龙,没有打倒孔家店,没有批判儒家,照样实现了现代化。现在有学者把世界的资本主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督教的资本主义,把亚洲的这些叫做儒(家)教资本主义,比如新加坡这类国家中儒家思想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这就使中国知识分子不能不考虑了,所以现在对孔子、对儒家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05年提出,五年内要在世界上建立一百所孔子学院,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以“孔子学院”命名,以孔子命名,这标志着什么呢?实际上,从05年到06年的一年间,已经在世界上建立了108所孔子学院,五年的任务一年就完成了,这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前年我在央视四套做过一个节目,叫“中国打什么样的文化名片”。当时的央视四套是国际频道,他们在国际范围作了一个问卷调查:你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是什么?被调查的人们提供了三十多种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答案,后来投票,前十名中有中国功夫、茶、京剧等,排在第二位的是龙,排在第一位的是孔子,孔子的得票率是百分之六十几,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中国从主流意识形态到普通的知识分子,对儒家、对孔子的态度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中。 在我们批林批孔的期间,海内外的新儒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儒家的现代意义,儒家有哪些可以汲取的好的优秀的精华,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他们的工作对孔孟都有了肯定性的评价,对程朱理学也有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这种对儒家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儒林外史》并不是光写范进、周进这种人,也写了很多真儒形象,庄绍光、迟衡山等是真正的儒家,对真儒的形象怎么评价?我们过去是完全否定,不敢讲这些人,儒家都被否定了,这些体现儒家思想的真儒不是也必须被否定么。现在我们回头看,这些真儒形象反映了传统社会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探求。我觉得《儒林外史》中隐括全书的王冕形象、庄绍光形象,都是按照孟子思想来塑造的。这是一个,对儒家的态度变了。 第二,民本思想。 民本,以民为本,这是传统的很重要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精华。过去我们对此一概批判,认为民本思想是虚伪的,它的客观作用是麻痹阶级意识,调和了阶级矛盾和斗争。只有压迫得越严酷,才能越激起农民起义,才能推动历史进步。按照这个逻辑,贪官比清官好,暴君比仁君好。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批判清官,批判海瑞。清官是麻痹阶级意识的,贪官反而能激发阶级斗争。现在对民本思想的评价已经翻了个个了,最近教育部写作组写的文章中对民本思想作了两个方面的肯定,一个是承认民本思想对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对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一个是作为伦理原则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其中无疑包含着我们今天仍然必须继承、借鉴乃至弘扬的积极内容。很明显已经把以人为本作为治国执政的理念。 《儒林外史》中处处体现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传统文化的底色,是精华中基本的东西。 第三,仁政、礼乐。跟民本思想相联系的是仁政理想,是礼乐文化,这些在过去一概是否定的,克己复礼是要被批判的,现在都重新科学分析。《儒林外史》里王冕劝朱元璋行仁政,《儒林外史》结构的顶点是“泰伯祠大祭”,知识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祭泰伯祠,那就是礼乐文明的典范,礼乐文化的理想。 第四,中庸之道。搞革命要造反就要讲阶级斗争,就像《唱支山歌给党听》唱的:“ 党,号召闹革命,夺过鞭子抽敌人”,这就是讲斗争啊,斗争哲学啊。曾经有个传统观念比较叫重的人听到这里一直啧啧不解,表现出非常的惊讶。那时候就是讲阶级仇恨的,把地主阶级“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不讲什么仁爱,也不讲和谐,只讲造反有理。 记得90年时候李瑞环主持意识形态的工作,有一次在小范围里告诉我们,他曾经在一个报告里讲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然后就有人批评他了说你这个人性论不讲阶级斗争。那该怎么讲啊,李瑞环说那我要讲关心阶级敌人以外的人,爱护阶级敌人以外的人。这都让人没法讲话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