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上)(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毛泽东有句名言说“矫枉必须过正”,文革中专门批判中庸之道的。中庸讲什么呢?庸,就是平常,保持平常心,也就是不偏激的正常心态。我后来体会到,保持平常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很冷静、很理智,才能客观。一个人很容易偏激,当他钻到某一方面时,就偏了。中,就是不偏不倚,孔子有句话说“过犹不及”,中就在这里,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尚中境界,不走极端,这实际是要求掌握好“度”。要把握好度,就要掌握好客观情况,对客观情况的估计是“中”,然后采取的对策也是“中”,执行政策都要适度,避免矫枉过正。但是有时候矫枉过正不可避免,由于水平、经验不够或当时的客观环境,很难避免矫枉过正。但主观意识上不能说“矫枉必须过正”,特别是当我们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成为领导者的时候,我们有客观条件掌握好度。一“过”有时就要冤枉千百万人。过去搞文革大批判,有些人我还真是佩服得很,什么事在他们手里都能上纲上线,拔得很高。其实,任何事无限拔高、上纲上线都不是真水平,恰如其分才是真水平。现在对中庸就重新评价了,最近有些书专门研究中庸,把中庸提得非常高,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掌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这跟研究《儒林外史》很有关系,《儒林外史》中的一号理想人物虞博士,他性格的核心就是中庸,在一定程度上作者也是从中庸这个角度来揭示人的性格优缺点,来衡量人物。
    第五,四书五经。过去是被视为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属于扫荡之列。尊孔读经是过去鲁迅一再批判的,现在出现了“国学热”,有人把四书五经当作“永恒的经典”了,提倡读经诵经。这种提倡对否另当别论,但是我们要承认四书五经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其中是有精华的。四书五经并不是应该完全扫荡,完全是糟粕,其中有许多精华,一概否定那是太简单了。《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都是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以朱熹的解读为答案标准的。现在科学的对待这些相关问题,也影响到了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六,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的新潮流中,胡适于1920年首先指出,批评八股科举是《儒林外史》全书的宗旨,这个说法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研究。有人把《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作比较,说《聊斋》知识批评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而《儒林外史》是否定了整个科举制度,所以《儒林外史》很高明。把否定科举制度彻底不彻底作为衡量《儒林外史》思想性高低的标志,就有失偏颇了。
    让我们用中庸的态度,用平常的心态来看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科举,就是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举拔人才、充任官吏。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在隋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官人法,选拔任用官吏专重门第、身份,也就是血统,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唐时出现了科举制度,不按血统门第,而按科目考试的成绩来举拔人才,这是历史的大进步:第一,至少在逻辑上肯定了知识、学问的价值高于贵族的世袭身份、血统,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知识学问的地位。第二,科举考试对全社会所有等级开放,像范进那样的乡村穷读书人也可以参加,各等级的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等级地位,挤入上层社会,甚至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挤入统治集团。“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逻辑上打破了世族地主对封建政权的绝对垄断,在理论上承认在考试面前、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汉代实行过察举制度,由州郡根据“乡曲”的舆论来推荐。有点像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这种举荐从理论上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但是举荐需要有很好的外部条件:公正的社会环境、健全的地方行政制度、正直的执行官吏等等。这些条件不具备,结果被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所左右,结果更不公平。相比较之下,考试还是相对最合理、最公平的办法,只要做得好。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外国传教士发现后大加赞赏,十九世纪前后英国人学会了考试,后来传到其他国家。当然,世界上任何制度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没有绝对的好,科举制度有许多弊端,特别是到了明清被套上僵硬的八股制艺的躯壳,成了八股科举,问题就更大了。它是为封建帝制服务的,随着封建帝制而终结,但考试这种办法本身并没有终结而继续下来,只要有考试,就必然有优胜劣汰,有侥幸有失落,有周进、范进式的心态。
    这些涉及到《儒林外史》一系列问题的外部条件都在变化中,我们今天解读《儒林外史》能够跟三、四十年前一样么,我们必须思考许多问题,要重新来选择思路分析问题。
    这是第一个问题,外部条件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下面第二个问题,解读角度的选择。
    解读《儒林外史》选择什么角度?解读角度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胡适在五四运动的第二年他评《儒林外史》就从反封建、反对科举制度的需要,认为《儒林外史》全书的宗旨就是反对科举制度。我们在破坏一个旧制度的时候,强调批判封建制度,从制度层面的批判就是高级的批判,所以当时从科举制度来批判是了不得的。
    熟悉文化的同志都知道,文化从表层面到深层面,由表及里依次为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八股科举制度就属于制度文化层面。相对而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变化比较快,而精神文化更深入也更持久,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深入到人性的细微微妙之处。伟大的作品不仅仅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方面,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及其社会的某些恒久起作用的因素,包括对人性的深度解剖和表现,对生命意趣的探索和追求,因此虽然时过境迁,政治制度变化之后,或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中,仍然能触动人的心灵,仍然有生命力。《儒林外史》如果仅仅是反科举,那么,在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后的今天,就没有可品味的价值了。
    过分强调政治,把文艺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对文艺的发展很不利。有些作家的思维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是仅仅停留在当下的政治运动和需要上,而是有更深入的追求,感受更深的人生内容,那么他写的作品就不会停留在表层。
    如果不从科举制度的角度来考察《儒林外史》,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考察呢?我今天想从这个角度来谈,那就是利益驱动的正负效应。
    唯物史观有条重要的原则: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因此,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阶段,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各取所需之前,利益驱动都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杠杆。利益驱动的原理不能过早废止,毛泽东时代批判“物质刺激”,认为那是修正主义,他要废除“资产阶级法权”,要搞绝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历史已经证明,那搞得太早了,不符合我国现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教训是惨痛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要经过很长阶段的有剥削有阶级有等级的社会,要等到生产力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以后,经过社会主义阶段才能过渡到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不需要利益驱动的 主义社会。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四个人只有三块饼,只能有两个人一人吃一块,有两个人一人只能吃半块,这时候就需要利益驱动:谁干得好可以吃一块,谁干得差只能吃半块,这就要分出等级,需要比试。只有到了四个人有五块饼,每人都吃不了时,就不要分等级不需要利益驱动了。必须经过有等级、有竞争,才能达到消灭无等级、废止利益驱动,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是不是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都无所作为呢?就任凭拉开距离,任凭贫富悬殊呢?不是的。现阶段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古代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不平均。现在说“不患不均,而患不公”,说不怕不均等,比如有人一个月拿一万,有人一个月拿一千,承认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怕不公正,要按照公正的程序来平等竞争,大家依法而行公平竞争,不是依仗特权不公平竞争。
    现在人们讨论这个问题比以前客观多了,我也是前不久听人讨论这个,说“不患不均,而患不公”,我觉得挺有道理。我们的口号也一直在变,十六大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就是讲激励机制,激励使效率提高。有激励就有等级,就承认有差别。现在说效率和公平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