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上)(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他看来,他的八股选本就是官场的入场券,所以他诚心诚意的劝流落到杭州的匡超人考科举,把自己的文章选本送给匡超人,让他回去奉养父母,以做举业为主,就算奉养不周也没关系。
    马二直言无讳的把八股科举的目的讲了出来,他这种思想错在哪里呢?首先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的价值。按照朝廷的功令做举业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偏狭的。人生的道路很宽广,并不是只有做官才有出路。其次,教育的导向不能太短视、太功利化了。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事业,是要培养一代一代健全的人。现在我们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变成应试教育、求职教育。在过分功利的导向下,教育就会被扭曲了,失去原来的意义,走上不健康的道路。《儒林外史》显示出的教训:过分的功利、过分的利益驱动,任何文化、任何教育都会被变形扭曲。这个意义超越了它的时代,它的范围也超出了科举制度。
    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上很讲究“奇”,传奇传奇,非奇不传,像《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草船借箭,《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都以一个传奇性的情节作为核心来演变故事。短篇小说也是这样,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欧洲短篇小说,倾向于平淡无奇的情节,把故事性、传奇性冲淡了。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发展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时候,把“奇”的色彩也冲淡了,能把非常生活化的情节故事写得逼真、很有味道,但在这个平淡中往往又露出“奇”的因素。
    《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就是把非常平淡无奇的生活化描写和一些奇特的情节结合得特别好,使你在看小说时不觉出那些“奇”的色彩。范进中举发疯奇不奇?很奇,但是在大量细节化生活化的描写中,你不觉得他发疯有什么奇怪了,好像很正常似的。
    马二也有奇的地方。鲁迅特别赞赏马二游西湖一段。我们不详细分析这段,只讲其中的一个情节。马二到了花港观鱼,他看见水中间有一个楼,锁住了,他想上去看看。看门的不让,他就拿了点钱给看门,就进去了。上去一看,楼上有仁宗皇帝御笔写的碑。马二生活在成化以后了,跟仁宗皇帝隔了四五个皇帝了。马二看见皇帝的字迹,他怎么表现的呢?小说里写马二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他是秀才,戴了方巾),理一理???,在靴筒里拿起一把扇子来,做什么啊?当作笏板。笏板是大臣见皇帝时拿在手上的东西。马二先生拿着扇子当笏板恭恭敬敬朝着仁宗皇帝的字扬尘舞蹈,拜了五拜。看到马二的这个做法,我们并没有觉得奇。但实际上回想一下,这是很奇的啊。清末有个评点家叫天目山桥,就调侃的让马二说:“一考一等案首,臣马尘上见驾,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让马二开口了,吴敬梓写的时候只让马二有动作。
    马二的举动由不和谐构成的可笑是多重的,也是很“奇”的:第一,他面对的只是前朝皇帝写的字,并非皇帝本人啊。如果真的看到皇帝了,那三拜九叩还说得过去。第二,他是爬不上金銮殿的穷秀才,根本就不是臣子,但是他却俨然像朝臣一样举动。第三,他的“官帽”不过是又旧又破的秀才头巾,他的“官服”不过是褴褛不堪的布长衫,他的“笏板”不过是靴筒里拔出的一把纸扇,这简直像三岁小孩玩过家家一样。但他并非三岁孩子,而是个年过半百的有名的选家。这个情节把马二一天到晚就想着通过科举考得做官的心理展现了出来。他的姿势那么僵硬机械、那么滑稽可笑,有很强的喜剧性。喜剧性怎么来的?我们说喜剧性是从不和谐来的,马二的不和谐就是刚才讲的三点。另外,僵硬和僵化也会产生不和谐的效果。
    小说写马二拜过以后,定一定神,头脑清醒了,终于回到现实了,照旧在茶桌边坐下来喝茶。在幻觉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包含着多少凄怆和悲哀啊。
    马二游西湖这个生活情节,在很多人看来太庸常、平淡了,但透露出奇特的意味,却又不让人觉得奇。《儒林外史》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描写生活,又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奇特情节,这两者结合得非常高明。
    今天讲了马二,下回讲其他人物。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李先生分三大点谈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小说的现代启示。第一,外部条件的变化带来对《儒林外史》的重新审视。我们能从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到李先生所说,近二三十年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到对《儒林外史》的重新认识、思考和评价。第二,选取不同的解读角度,会获得不同的启示。伟大作品都具有超时代性,它们在对生命意绪的探索追求中所体现出的精微的人性,不会因时代的更迭而减色,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像“红楼”、“三国”、“水浒”、“西游”这样的经典名著仍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但每个时代的解读,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主流意识的支配。李先生是从“利益驱动”的角度来剖析《儒林外史》。“利益驱动”体现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身上,功名富贵的核心就是当官。其实,即便拿现 试制度下知识分子来说,在评定职称和申办学位点等事情上,也能体现出与《儒林外史》相类似的“利益驱动”。借李先生的话说,这得用中庸之道来平抑“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公平没有绝对的,我举个小例子,就说现代高考制度,在一些穷山村,高考现在还是穷孩子脱离贫困地区,进入大城市的唯一路径。我有个朋友,兄弟三人,家境贫穷,现在,三人都是博士,都在大城市里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城市孩子们的家长,又在呼吁给孩子们减负,说书包太沉了。这个对比也值得深思啊,高考像科举一样也是把双刃剑吗?第三,李先生以否定性的精神现象,讲了“马二道路的普世性”,即他把作官当成人生唯一的价值取向,而教育导向的功利化,势必会带来不健康的异化。李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文化不能过分功利化。可我们现在急功近利的文化炒做太多太滥了,大家要在浮躁中享受高雅的精神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来感受文化,到文学馆来听讲座。我又在替文学馆做广告了哈!我想,这也应是《儒林外史》带给我们的多元而深刻的现代启示之一,它来自李汉秋先生,最后让我们感谢李先生。今天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演讲时间:2007年4月1日;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