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不能废止,它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有好处,一边受伤,有明显的正面效应,也有很多明显的负面效应。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事情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没有绝对好的制度。刚才讲的推荐和考试,考试就绝对好么?不是的,也有很多弊病。推荐就绝对坏么?也不见得,如果外部条件很好的话,推荐也有相对的合理性。 利益驱动从正面来说,对人起激励作用,提高效率,发挥个人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又产生负面效应,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如果没有掌握好自己,追名逐利时就容易失去心里平衡,会造成人格分裂或歪曲,造成人性的异化,就会引发种种的人格堕落。 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封建时代才有,在利益驱动的整个阶段都会有。所以在这个阶段,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出现负面效应也是必然的。关键就是人怎么控制它调节它,矛盾是绝对的,我们需要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矛盾,使之处于和谐状态。 利益驱动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是功名富贵驱动,功名富贵是个集合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做官,有官就有权势和钱财,就又贵又富。在《儒林外史》的时代,攫取功名富贵的起步阶梯是科举考试,因此人性的种种弱点也围绕着如何对待科举考试而充分曝光,反过来说,不是只有科举考试才产生相应的弱点,在不以科举取仕的时代,人性的相应也会围绕着那时代攫取功名富贵的制度和机制而暴露。利益驱动的具体机制会因时代而异,但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却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因此,只要对科举下的人性解剖得深刻,仍然可以对其他时代起镜鉴作用。 下一次重点要谈虞博士,《儒林外史》中的一号人物,在小说的第36回。《儒林外史》很少专门为一个人立传,一般都是交错着写的。而第36回专门写虞博士,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第36回,这样下一次我们讲就比较容易理解些。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否定性精神现象解读。 《儒林外史》写得深刻的就是写到精神现象,落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精神现象有肯定性的,有否定性的。今天我们先讲否定性的精神现象,下一回专门讲肯定性的精神现象。 过去比较重视否定性精神现象。《儒林外史》对当时社会的否定性批判,在五四时首先受到进步的文学家和研究者的重视,这就是主流意识形态起作用,应合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需要,从五四到解放后以及文革期间,都是重视批判的内容。否定性的人物、现象研究得很多,讲得比较充分,像范进、周进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我们先就这部分讲一讲,不全面的讲了,讲四个人物。 1、马二道路的普世性 对马二先生这个形象,现在的大文学家从鲁迅到张天翼再到何其芳,评价都非常高。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有两个段落专门评价马二。何其芳先生是建国以后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他说在古典小说中能称得上典型的不多,马二算一个,算一个典型。张天翼是现代小说家,在1942年发表过一篇三万字的论文专门分析马二,张天翼的创作如《华威先生》、《包氏父子》都深受《儒林外史》的影响。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被称为“现代《儒林外史》”。 马二一出场就对举业作了观古通今的宏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也引了这段话——劝人家考科举,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身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所以孔子只讲言寡有,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练文章作举业,断不讲那“言寡有,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有,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孔子要行道,儒家的最高理想是行道。) 马二这是说各个时代的举业不一样,在孔子的时代,举业就是“言扬行举”,有什么好的言论,好的道德品行,就把你推举出来,就有官做了。 鲁迅称赞这段话“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是说马二的话不仅说出了当时做学问的目的,而且洞察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 1942年张天翼在俏皮的设想:如果马二先生在现代,他会怎么讲呢?他会说“就是孔子在而今,也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留洋,断不会讲那‘言寡有,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有,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的宣讲精辟地道出了选拔官吏对知识分子所起的指挥棒的作用,他毫不避讳地讲出了老实话,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让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根本不去想的。马二创造性的把宋真宗的诗劝学诗和当时的八股文章结合起来,反复宣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呢?就是文章选本了。马二先生是搞文章选本的,文章选本就是把那些考中的人写的文章选出来,加以评点,作为作文的范本,作为科举的指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