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情爱、内向性与早期《诗经》诠释(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五行篇》对《关雎》的解释
    《关雎》(毛#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行篇 •说》引用《关睢》中4—6行作爲《经》部中称爲“谕”的例证。《五行篇》中有三个术语可作爲行家“进”学与提高知性所依恃的修辞并教学手段,而“谕”则是其中之一。 通过寥寥数位的附加评论,它对这三行诗做了解释 —— 与其他诗有节制的重複和比喻性修辞手法不同,它们有力地表达了情慾的冲动 —— 作爲一种对性慾之迫切性的描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不得,寤寐思伏’ 言其急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言其甚急也。”《五行篇 •说》以反问形式总结了这几行诗。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儘管对性的需求如此迫切,诗中之人物是否会“交诸父母之侧”,是否会交于兄弟邦人之侧?它所给的答桉是他绝不会这样做的。
    如同大多数尚存的早期文献,《诗经》注本在涉及性的主题时总是一本正经而绝不直截了当。因而《五行篇》对《关睢》的解释比较引人注意。但是,比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直截了当更爲重要的是,《五行篇•说》部最早对《关睢》的语言与意象进行了正式的注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五行篇》视4—6行诗句爲富有诗意的“谕”。《说》部将“谕”定义爲“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暗示一个具体的谕含有从谕之本义“小好”跳到谕之含义“大好”的意思。作爲一个描述如何由“色”之“小好”谕“礼”之“大好”的例子,经文首先引用了这三行诗,然后加上了毫无诗意的注解 ——“思色也”等等 —— 爲了显示这首诗实际上是对性慾的描写。然后,它又反问道——“如此其甚也,交诸父母之侧,爲诸?”等 —— 意图使读者意识到礼仪是更爲重要的。
    另一可作爲“谕”之实例的是《孟子》6B.1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颇似《五行篇》之例:“逾东家牆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和《五行篇》都是藉由记叙一位无名氏年轻人的自我克制来表明即使在极其强烈的性慾冲动下礼仪也能够被遵守。而且,两者亦採用了相同的修辞方式:对环境高度浓缩的描述之后,紧随一个可体现人类行爲新洞见的反问。
    儘管《五行篇》与《孟子》《荀子》等儒家文本有密切的关係,它们在引用《诗经》的方法上却截然不同。《荀子》引用《诗经》时体现了其通过诗句的引用以便更有力地说明已由哲学家们详细争辩过之问题的特点。《五行篇》引用《关睢》中4—6行诗句作爲一实例来说明诗歌在被恰当理解的情况下如何提供我们洞察一个以前尚未被解释的问题的能力 —— 也就是洞察礼之高贵本质的能力。
    与《五行篇•说》相似的古代文献
    然而在现存文献中,《关睢》视礼仪高于性慾的观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荀子》,连司马迁(?前145—?前86)的《史记》亦曾对性本能与礼仪的关係做了类似的评论。但在《五行篇》被发现以前,这些评论和如何理解《关睢》之间的本真性却几乎被忽视。
    《荀子》在对《诗经》的一系列评论中特别指出:“‘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慾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 在爲传奇性诗人兼朝臣屈原所作传记中,司马迁总结了《诗经》对屈原之《离骚》的影响,他评论道:“‘国风’好色而不淫。” 《荀子》和《史记》都简略地通过稍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五行篇•说》所详细表达的思想。《荀子》将其评论归因于“传”或“注经传统”,因此暗示出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作注传统不仅影响了《荀子》,亦影响了《五行篇》和《史记》。
    荀子所引用之“传”与《史记》《五行篇》在《关睢》的注解上存在相似性的最终原因是它们都借鉴了《论语》3•20的前半部分:“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史记》简单注解了《论语》对《诗经》的评论,其中,“乐”字变成了更直白描写性本能的“好色”。司马迁通过这一注解概括了整个《国风》的总特色。或许,他将《关睢》视爲《诗经•国风》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荀子》亦力图概括整个《国风》,其中,“乐”被释爲“盈其慾”,“不淫”被释爲“不愆其止”。《五行篇•说》将4—6行视爲“谕”,尤其是如同《荀子》对“乐”字的注解,它通过描述不断增长的渴求去阐释 “乐”字。“不淫”是《关睢》中主人公不会因交于父母、兄弟、甚至陌生人之侧而逾越礼仪规范之反问的灵感来源。因此,《史记》、《五行篇》和《荀子》在注解《诗经》时所共有的主綫源自于《论语》,它认为适宜的慾望应是感乎内而不形于外。也就是说,孔子学说对后来《诗经》的注解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就《五行篇》而言,它也影响了其对《诗经》的早期注释。
    然而,从根本上而言,《五行篇》的注解与其他几例却是不同的。《论语》3•20将《关睢》的特色概括爲“乐而不淫”,《荀子》和《史记》对孔子之辞做了释义以概括“国风”。由此可见,这三者都不是讲述诗歌表达了什么,而是在讲述诗歌如何表达了其内容;三者都是在概括诗歌的特点,而不是解释诗歌本身,因爲它们是对语言而不是对语言所讲述的故事进行评论。在谈到我们从《关睢》中发现的是“乐而不淫”时,孔子并不是将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作爲一个羞怯的典型来描述,而是将这首诗本身作爲一个高雅而有节制的文学表达的范式而加以讚扬。 而不同的是,《五行篇 •说》部讨论了《关睢》的内容。它亦对《论语》3•20做了阐释,但它的阐释不是对《关睢》如何表达了性慾的描述,而是对诗中主人公如何体验感受这一慾望的记叙。对《关睢》内容的强调便是使得《五行篇》之释义成爲一个注解而不是对诗歌特色的描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