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葬身火海?(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偷书贼用何手段将秘藏宫中的副本盗走数千册
    “早在康熙年间,人们见到的《永乐大典》就已经是副本了,且数量上已经不对了。”姚群民告诉记者,嘉靖副本也应如正本是11095册,可康熙年间的《永乐大典》副本,已经少了一千多册。雍正时,副本由皇史宬移至东交民巷翰林院收藏。乾隆纂修《四库全书》时,发现《永乐大典》只存9881册,又比康熙时少了一千册。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有人再次清点《永乐大典》,已不到5000册。到光绪二十年六月,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检查,发现竟只存800册了。
    “《永乐大典》副本作为国家收藏的珍贵古籍,藏于深宫,普通百姓哪能接近?副本从宫中流失,只能是朝廷官员监守自盗。”姚群民推断说。可是,根据现存的副本来看,一册《永乐大典》高50.2厘米,宽29.8厘米,厚7至10厘米,想拿走一两册而不被人发现,已不是易事。如果要转移大量,则更加困难,偷书贼又是如何避人耳目地将书拿走的呢?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缪荃孙的说法,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打成包袱,形状如两册《永乐大典》大小。晚上离开时,他们就把棉袄穿在身上,将两册《永乐大典》包入包袱里。看守人员见到他们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没起什么疑心。
    据说,光绪年间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册《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失,下落不明。“至于康熙时期《永乐大典》副本为何少了近千册?可能是在收到皇史宬时出了问题,但这也只是推测,无从考证。”
    目前流散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已是共识。换句话说,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消失的?
    李自成兵败迁怒《永乐大典》?
    “这已成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姚群民说,“《永乐大典》的下落,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包括钱钟书、郭沫若等大家。”
    郭沫若在《影印永乐大典序》中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永乐大典》很可能在明朝灭亡时,毁于李自成之手了。当年,李自成占据北京辉煌了40天,就被多尔衮、吴三桂的联军所败。李自成撤离北京之际,将怒火发泄在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皇城因此“火光烛天”“殿宇半毁”。郭沫若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就毁在这把火中。
    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纯属猜测,没有真凭实据。当时确实烧毁了许多古籍,但并没有资料记载烧的就是《永乐大典》。
    万历年间一把火也不是真正凶手?
    “如果《永乐大典》真的毁于一把火,那我还是比较赞同明史专家任道斌的观点,这把火应该是万历年间的那把火。”姚群民告诉记者,在明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北京皇宫三大殿皇极、中极、建极殿发生火灾,《永乐大典》正本连同其他许多文献资料极有可能被烧毁。
    晚明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中,有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描述,这段文字的后面有方以智儿子方中履写的注文:“《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录,隆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
    方以智是明崇祯十三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定王讲官等职,擅长典章制度和考据之学。其祖父、父亲都是万历年间进士,对京师掌故十分熟悉。方中履秉承家学,也特别擅长考据,谙熟明季史事。任道斌认为,他们所记之事应当是可信的,即《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三殿火灾。
    但是,居庸关长城古客栈的会议室里,毛佩奇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粉碎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大火”之说,这颗炸弹就是——《永乐大典》正本其实仍然存世,只不过被藏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他的说法能把我们引向一个新发现吗?
    《永乐大典》和南京
    不得不说的事儿
    在南京开编的《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即永乐元年(1403年),便下令编纂一部大书。他说,你们要根据我的意思,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罗万象的大规模的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为此,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进行编纂,地点在文渊阁,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其中国子监监生千人以上。
    1407年,编修工程竣工。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共3.7亿字。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等项,初名为《文献大成》。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曾藏《永乐大典》的南京文渊阁今日何在
    《永乐大典》成书后,被直接藏在了南京的文渊阁。此文渊阁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在奉天门之东修建的,现大致位置在南航附近,靠近明朝太庙的地方。它的功能除了藏书,还是皇帝看书、论讲以及编辑图书的重要场所。
    到明成祖时,文渊阁的藏书相当丰富。为此,朝廷专门设立“典籍”一职来掌管文渊阁藏书。但“典籍”编制仅有二员,其官品也只是从八品。他们的职责,一是典守内府藏书,为皇帝提供平时阅览所需的图书;二是听命于翰林院官员们的调遣和差使。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遣派侍讲陈敬宗至南京,将文渊阁所储书籍各取一部包括《永乐大典》运送北京,共计一百柜,装船十余艘。没了《永乐大典》的文渊阁,依旧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可惜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皇宫发生火灾,文渊阁连同剩余图书全部化为灰烬。
    编书的国子监监生待遇如何
    《永乐大典》编纂工程巨大,国子监监生们功不可没。明初南京的国子监北及鸡笼山南麓,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今浮桥),东达小营,面积覆盖了今天成贤街东西两侧和东南大学。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
    明初百废待兴,但从朱元璋起,就是再穷不穷教育,监生们的伙食很好,每人每天香油三分、盐三钱、酱二钱、花椒五分,每三天就有一斤肉,每月有一细桶醋,有妻子的每月还有米六斗。每逢节假日,监生们要到城南逛,就从成贤街出去,他们穿着由工部尚书秦逵设计、朱元璋亲自审批制定的蓝色衣冠“制服”,风流儒雅地从街上走过时,路人无不侧目。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