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原名《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也称“诗三百”。西汉以后,儒家将《诗》奉为经典,定为五经之首,《诗经》由此得名。 汉代搜集、整理并传授《诗》的主要有四个学派: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西汉时毛诗只在民间传播,东汉末年逐渐兴盛,被立为官学。经学大师郑玄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诗说,著成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的《毛诗传笺》,此后,齐、鲁、燕三家诗渐渐衰败。及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现在读到的《诗经》,基本是由毛亨、毛苌一派流传下来的毛诗传本。 毛苌传、郑玄笺、唐人陆德明释文的《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 图谱一卷》宋刻本,是目前所传《诗经》的一个重要版本。 所谓“监本”,就是各朝国子监刻印书籍的统称;“纂图”则说明书前附有图像、图解或地图等。该书前附存“四诗传授之图”和“诗谱”,分别点明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各自的师承,以及他们授《诗》之渊源派别、演变关系;所谓“重言”、“重意”是指对各章重出之句和诗意相近的内容加以标注;“互注”则是取本书或他书中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句加注在文本之下,以相互对照启发。郑玄博古通今,常以《左传》、《礼记》等典籍阐发《毛诗》的内容。 儒家经义是宋代科举每科必涉的内容,南宋时期,经义取士的倾向更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经典与诸子之书便成了士人们必须精熟的重要“教材”。为了迎合学子们的需要,坊肆的雕版者们便大量雕印带有“纂图”、“互注”、“重言”、“重意”和名家注释的经书、诸子书,以便学子翻检阅读。题名上着意标明“监本”、“京本”、“点校”等字样,多是为了增加版本的权威性,以吸引学子购买。据此推测,此书可能是书坊依据监本祖本刊刻,此类书在宋代印刷量不小,但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却为数不多。 这部《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书内遇玄、匡、贞、慎等字皆缺末笔,而敦字不缺笔,据此可推测,此书应刻于南宋初期孝宗赵眘一朝,历经八百余年保存至今,并迭经多位名家收藏。书中钤有“求古居”、“平阳汪氏藏书印”、“三十五峰园主人”、“汪士钟读书”、“周暹”等印章,诚为可贵。 清代著名藏书大家黄丕烈从郡故家藏得此书,甚为珍视,因其原阙卷五至七,遂颇费几番周折,请人据另一宋刻本影抄补入。多年之后,此书转归周叔弢,但其时两则黄跋在流传的过程中已与原书脱离,周叔弢请劳健从江标辑本中抄录了一份,以记录该书流传原委。七年之后,民国二十九年(1940),北平琉璃厂书坊老板搜得黄跋原件,邮寄给周叔弢先生。周叔弢大喜过望,特作一跋以记之。这部黄氏藏书与手跋在周叔弢先生处完璧的曲折经历堪称一段佳话。 王维若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