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中国耻感文化溯源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许兰    文摘报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大致而言,儒家之“耻”有三层意思:
    首先,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
    其次,具体来讲,孔子认为应以“不信”为耻。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信口开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正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最后,知耻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孔子把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不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知道自己做官领取俸禄的人,是可耻的。把个人的贫贱荣辱和国家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应该以国家的无道为耻,把国家的振兴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北京日报》4.3)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