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照虎画猫好做官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刘文瑞    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读《雍正十年》有感
    中国的官场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使人赞叹或惋惜。《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阿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一书,也涉及到中国官场,读来使人颇为感慨。
    《雍正十年》写的是1732年第一次来华贸易的瑞典船弗雷德里克号的相关史实。书中对粤海关先后几位大员的描述,对于人们认识中国官场,极具启发性。
    按照时间顺序,在雍正年间首先登场的粤海关监督,是广东巡抚年希尧。年希尧出身雍正的私家包衣,他的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尧,所以,虽然他官声不好,但也能依仗朝中靠山混个好日子,只是便宜了他那些长随家人以及衙门里的书办胥役,腰包从此鼓了许多。从年希尧的例子来看,朝中有人好做官,一点不假。当然,从雍正三年年羹尧被治死罪后,年希尧的糊涂官也就做不下去了。此为后话。
    接替年希尧的,是有名的干员杨文乾。杨文乾可不是吃素的,他原来是名臣田文镜的手下,当过按察使和布政使,熟悉钱粮刑名,由河南藩司升任广东巡抚。能在田文镜手下得到干员声誉,那肯定有两刷子。果然,杨文乾不负圣恩,快刀斩乱麻,把从设立以来就有点乌烟瘴气的粤海关整顿得有声有色。粤海关的规矩,大都是杨文乾建立起来的。比如,他建立了洋货行“行头”为外洋船税收责任和行为责任担保的保商制度。后来在中外贸易中具有特殊作用的“十三行”,就是从杨文乾的行头保商制度逐渐发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杨文乾在“耗羡归公”的大背景下,对外洋船来华贸易中名目众多的陋规(红包贿赂)改变为规礼。
    说到这里,需要对陋规解释一下。明清官场办事,少不了陋规。陋规实际上就是今人所说的红包。“陋”指不太正当而言,“规”指尚有章法而言。所谓陋规,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说穿了,就是衙门办事的润滑剂。这种收费官方默认,所以不是黑色收入;正典无载,所以又不是白色公款。这种不黑不白的灰色银子,在当时是官员吏胥的身家性命所系。按尤拔世的《粤海关改正归公规例册》记载,当时洋船来粤,要送的陋规,多达六十八种名目。杨文乾把这些红包式的索要,统一归公,再分拨到相关衙门作为经费。实行规礼制度后,只要是外洋船,不分大小一律缴银1950两,法国船再加100两,苏禄船减去100两。本国贸易船也要缴,进口船17.59两,出口船73.992两,内江南沙船加收2两。
    杨文乾的整顿,显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完全符合雍正的新政方针。问题在于,这种陋规涉及到诸多利益。当时一个知县,年薪不过区区三十多两银子。没有了红包,衙门办起事来也就不那么顺溜。外商叫苦,官吏埋怨,吏胥怠工,行商喊屈。这种化红包为公款的改革,用现在的眼光看,倒是符合韦伯式科层官僚制的基本精神,但同中国国情似乎又是那么隔膜。得罪人的事,全让杨文乾做了。所以,他的官不那么好当。广州官民上下一心,一定要扳倒杨文乾。
    问题在于,杨文乾的改革是按雍正的大政方针做的,所以,要扳倒杨文乾,还不能说他改革的大方向错了,只能从别的地方下刀子。这地方很好找——就是贪污。任何一个王朝,收拾一个当官的,最得民心而且也名正言顺的,就是惩处腐败。于是,由福建巡抚常赉出面,狠狠参了杨文乾一本,有鼻子有眼地说杨贪污达30余万两。对于这种官场游戏,雍正心知肚明,于是,一不查二不办,反过来却派杨文乾到福建查办仓库亏空,同时调参劾杨的常赉任广东巡抚接受这个烫手山芋——这一举措中的权术门道,还真值得人们揣测。后来,杨文乾在雍正的全力支持下重新杀回广州,但突然暴病身亡。看来,锐意改革,即使得到皇帝十分信任,也不好当官。如果皇帝有一丁点儿不信任,那就压根儿无法当官。
    接替杨文乾的粤海关正堂,是曾经当过贵州、广西巡抚的祖秉圭。这位仁兄仗着汉军镶黄旗包衣出身,起初做官实在不得法,在贵州任上就因为不懂事理胡说八道而激起苗变,被老将杨天纵参掉了顶戴。这次好不容易得到粤海关的位置,他拿定了主意,不出新招,不多说话,疏通门路,八方买好。有道是萧规曹随,现在他来个杨规祖随。反正得罪人的事都让杨文乾干完了,自己只管闷声发大财,只要不忘记把那些精巧稀罕的西洋礼物源源不断地送到北京,就万事大吉。于是,在西洋大班的记载中,祖秉圭和蔼可亲,通情达理。这不禁使人想起乾隆时英国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在其随从斯当东的笔记里,对接待大员和珅赞口不绝。祖秉圭的经历,只能说是照虎画猫好做官。当然,祖秉圭最后也倒台了,但他倒台的原因,却是货真价实的贪污腐败。行商之间的争斗,牵连出了祖秉圭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祖秉圭的官做得不好。
    《雍正十年》中的这三位海关监督——年希尧、杨文乾、祖秉圭,当官的路数不同,各有各的办法。但却反映出了一个规律,官场上,照样存在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杨文乾的官,做的最为艰难。正是这种为官之道,导致了中国官场生态的不断恶化。仔细推敲这三个人的不同策略,以及他们与对手在明争暗斗中的计谋方法,可以使人们长许多见识,也能够为有志之士清理这一“奥吉亚斯牛圈”提供借鉴,起码可以使人们知道,官场上的陷阱和暗礁通常设在什么地方。
    附带说一点超出《雍正十年》的话:该书对年希尧的叙述,只是涉及他在广东巡抚任上的事迹。实际上,年希尧在年羹尧倒霉以后,已经失去了官场上的机遇。但他结识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郎世宁,对西洋画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透视写实的技法,于雍正七年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介绍绘画透视的专著《视学》。雍正十三年再出《视学》修订版。尽管年希尧官场失意,但却在绘画技法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也可谓一种人生解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