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郭齐勇:儒学是个整体,不能割裂内圣外王(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8 澎湃新闻 newdu 参加讨论

    郭齐勇:国学的学科建设我们提倡了很多年了,但国学学科现在并没有列在学科目录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提“国学”呢?其实还是希望发展出本土的文化。有人批评“国学”大而无当,其实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才提出来的,因为现在的学科标准全部是西化的。但是,按照西方的学科标准来看待国学,的确是削足适履。在西方这套学科体系里面,人文学科被分化了且被边缘化了,而社会科学又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做法,这是与人文学大相径庭的。源自西方的现代学科的划分,与中国古已有之的学术学科方式是不同的。过去我们有经史子集,虽然只是一些部类,只是一个图书的分类,但它仍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方便之门,还有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诸路向。如何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中,还体现一点传统的东西呢?特别是经学,它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无处安立。经学是中国过去最大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经学了,子学、史学、文学还可以勉强在文史哲分科中体现一点,但是经学被裂解了。现代学科的分类基本上是将传统学问当作死物,而且越分越细,肢解分离,不是像我们过去的学科,文史哲不分家,传统学问是一种整合的“生命的学问”。《史记》就只是历史的资料吗?《诗经》就只是文学的资料吗?我们现在将史部和经部的这些经典看成死物,当作史料去研究,这就将经学、子学、史学和文学的活的传统、整合的传统都丢掉了。过去的学者,在他们心中传统学术是一个整体,他们的研究既有很精深的研究,又不脱离一个大的学术背景。所以我们设立国学学科,主要是想重振经学,并由此带动整个中国人文学的重建。西方的学科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肢解了中国的人文学术。现在文史哲各学科培养人才太过单一化了,我们希望未来的学科发展不要太过于褊狭,希望文史哲兼通,儒释道兼通。过去我们讲,学中国文化要“通”,实行通才教育,西方也有通识教育,所以我们倡导培养传统文化的通人。
    国学里有华夏文明的主要精神,也有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国学不只是精英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下层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性,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在。过去的老百姓,包括我的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的做人做事之道基本上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四维八德等儒家的价值。王阳明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虽然老百姓是日用而不知,但他们基本上还是依照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而行的,体现在他们行为方式中的其实就是这一套价值观。所谓的儒学的复兴,正是要自觉地让养育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底层老百姓还是按照这一套价值观在行事,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儒学并没有脱离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只是没有自觉,现在我们要自觉。
    西方人有1500年的基督教教化的历史,中国人有2500年儒家教化的历史。过去在家庭,有家信、家书、家训、家礼、家谱、家教,儒学由私领域到公领域,渗透到家国天下的各个方面。延续了2500多年的儒家教化的传统,是不能随意丢弃的,它是可以转化的正面的东西。健康的现代化成果的取得,离不了儒家的这一套教化。这里有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在,日用常行之道,是现代化生活所必需的。目前的状况有点糟糕,比如财大气粗、为富不仁的心态,过去我们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我们失去了“富而好礼”的传统。这一套文明的教化,与我们的现代化的前景是有关系的。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只是科技的昌明,商业的繁荣,不能一切只是靠政令。人文学其实是健康的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补充,我们希望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治现代科技与商业文明的负面。人不是单向度的,人的全面发展远非科技的昌明、经济的发展所能涵盖,人不能变成六亲不认的经济、金钱的动物。现在很多人轻视人文,眼里只有金钱、只有科技,用经济,用效率,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很好,但是不能没有人文的维度,否则就会很危险。单面化的发展,社会就会坍塌,人性也会异化。我们要将人文的价值与现代商业文明、科技文明结合起来,成就整全的社会,成就整全的人。我们本来有儒家教化的传统,但我们将它全部打倒了,现在要将它接续过来,这才是我们的重生之道。
    我们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化自觉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我们拿什么自信呢?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了解多少呢?我们的传统里面有糟粕,有负面的东西,有需要时代汰洗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养育我们心灵的东西,有正面的东西,有可以现代转化的东西。这既不是文化自戕,也不是文化自恋,而是超越自戕和自恋的一种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有分析的、有理性的,它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利弊、自觉长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文化认同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而伦理共识是解决法治社会的基础问题。认同问题不是官方一个指令就可以解决的,单靠法律运作也不能调节整个社会。假如我们对真善美、假丑恶没有一个共识的话,法律的运作是不能彻底的。法律一定要有道德的基础,需要伦理系统的滋润。所以,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需要解决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需要解决伦理共识和终极关怀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在现代化转进过程中,找到一些公约数。实际上,即使是在全球化的现时代,世界各国还是要调动本土的族群的文化,使之成为民众的安身立命、终极关怀之所在,成为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础。从世界文化的比较来看,中国不能没有养育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不能不从中调动一些资源来做创造性的转化。
    现在国内仅有的几家以国学命名的机构,其中人民大学提倡大国学,有藏学蒙古学满学和汉族的国学并存,山东大学做的约等于是一种儒学。在您看来,国学除了最核心的经学之外,应该有怎样范畴和边界?
    郭齐勇:人民大学的同仁、山东大学的同仁都做得很好,很了不起!国学专业迄今在全国十几家高校有本科生,像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深圳大学,国学本科生的人数可观,每个学校的国学院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每次召开国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各大学大概有50多家国学机构参加,有的是研究院只做研究,或培养硕、博士生,现发展得都很好。
    其实汉字并非就只是汉民族的,像《史记》里面就有各个民族的列传。以汉字为载体记录的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东西,不只属于现在的汉民族,它的性质不是由作为文字载体的汉字决定的,这不是大汉族沙文主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其中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体多元”,“和而不同”。我国不同时空、不同民族、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其中还伴随着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我们也希望像人民大学那样,但武汉大学国学院师资力量很有限,目前不可能过多涉足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比如蒙古学、藏学的研究。我们主要还是从汉字文化的传承中,从汉字记载的古代典籍入手,来研究中国的学术、思想,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少数民族的文献,来研究他们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