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晚居士 清明将至,又到了一年中春茶最美好的时节,所以聊聊茶。 不过要聊的不是修道对茶行业发展的意义。历史上修道、乃至道教对茶的发展起过作用么?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显然是起过。比如传说中茶叶的发现者神农氏,再比如被奉为“茶祖”的甘露祖师吴理真,都是道教神仙。不过并不是因为他们是道门中人所以改变了饮茶史,而恰恰相反,对茶与人的贡献,是他们成道的原因之一。 佛门的“禅茶”也一样,最初就是为了解渴提神,后来才有了种种文化,没必要神话。真正创造出各个茶系,种种口感的,是许许多多无名的茶农和制茶师——技术的创造和传承,才是“一杯好茶”的根本。当然,在饮茶的过程中,让感官放松,更有助于达到“一念不生”的境地,确实也能够对修道有帮助。但这个事,也还是因人而异。 一念不生(资料图) 但有一件事情,却是许多人共通的。那就是会轻易地从“经验”来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看起来“仙风道骨”的道长,给你一碗茶,你就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好茶。如果这位道长再能讲出个子丑寅卯,那基本上这碗茶的“好茶”名分就坐实了。 事实上,道长给你的一定是好茶么?或者说,道士就一定懂茶么?稍微仔细想想,就能发觉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这就是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经验”。 所以白祖就说:“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为什么要强调“真师”,就是因为这个“真师”,是需要甄别和“日前揣度”的。 修道不是看脸,否则天蓬元帅、邓元帅那样的形象估计没多少香火。而喝茶最后也是要靠茶汤来评判。这一点务实,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你真想把一件事做好,那么首先就得有个基本的判断能力。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资料图) 当然,判断一个对象,除了个人经验的判断,还有社会的判断。社会判断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前面的例子,为什么人们就那么容易认为道长的茶好?很可能就是受了社会判断的影响。 再比如说“明前茶”这个事物,都说明前茶好,好在哪里呢?再往前深究,就能发现这其实只是龙井和碧螺春的标准。那其他的名茶,比如同为绿茶的六安瓜片、蒙顶甘露,最顶级的要等到谷雨时候,好的岩茶要等到夏秋之际。这些都不是“明前茶”,难道就不好了么?显然不是。 修道这个过程也类似。现在道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为至少能在思想和养生这两方面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不少帮助。但你在决定通过修道来解决生活问题之前,有好好思索过么?到底你要的是什么? 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变化。有些时代道教的地位崇高得不得了,而有些事情则直接被打成迷信。重要的是,你自己能不能“躬行践履,常如对越”。 躬行践履,常如对越(资料图)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茶叶再好喝,修道再迷人,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离开之后仍然能生活。所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先给自己的心找个位置,然后再说后面的事。喝茶如是,修道如是,生活亦如是。 退一万步说,即便喝茶与修道对于你来说,只是一种荣耀与点缀。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完全可以大胆地直面和承认。毕竟“术业有专攻”才是人之常情。只不过白祖还说过另一句话,可以作为提醒: “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 想来喝茶的初衷不外乎清醒神志,而修道的初衷则是洞明心地。人若为此类事,反而糊涂了自己,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了。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三晚居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