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论鲁迅的道教文化观——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宗教学研究 吕有云 参加讨论
    提要:鲁迅认为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道教,就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但道教对国民精神和心理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主要的,它集中体现 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消极、愚昧和落后的方面,长期以来对中国国民精神和信仰世界 的形成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中国根柢全在道 教”的论断,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表达了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主题词:鲁迅 传统文化 道教 国民性
    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八年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 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①。鲁迅所言“中国根柢”,当指中国文化之根柢, 为什么说它“全在道教”?这句话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道教文化观?鲁迅先生在信中未作具 体阐释,后人对这个论断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二十多年来,国内道教学界也对这个问题展 开了讨论,至今仍是见仁见智。
    笔者以为,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出发理解鲁迅的道教文化观,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是把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来看待的;(二)、鲁迅从“改革国民性”的客观需要出发,对道教给中国国民精神 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作出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这集中反映出鲁迅对道教文化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三)、对鲁迅的这个著名论断须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 鲁迅的道教文化观。
    一、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鲁迅的一生,处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最为严峻的时代。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民族的生存危机主要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危机,一种人心的危机,即中国 的民族精神和信仰世界出了大问题。因而他主张“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②,弄清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通过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 深入剖析和深刻反省,认为国民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释 三教及其合流的长期而直接的熏染与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道教,一直是封建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处于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地位。 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来看,他们大多以儒 学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儒家的“尊尊”、“亲亲”的思想传统以及严 守“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伦理说教一直是统治者用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主要 工具。同时,统治阶级也利用道教和佛教作为麻醉、欺骗广大民众的辅助性意识形态。鲁迅 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孔子提出三纲五常,硬要民众当奴才,本来 不容易说服人,而佛教轮回说很能吓人,道教炼丹求仙则颇有吸引力,能补孔子之不足” ③。的确,“正像在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方面,儒家早已于被独尊的汉代之前就吸取 和运用了法家的不少主张那样,在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控制方面,历来的儒家却又吸取 和运用了道家的许多主张。这是因为儒、道两家在有些根本的方面来说,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是以远古时代作为自己憧憬的理想,从而陷入保守与封闭的精神氛围中间,丧失进 取和创造精神。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儒、道两家都是‘理想在不撄’”④。
    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哲学来看,儒道释三教及其合流对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 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迅指出:“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 ‘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 ,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用谈资,并且常常作一点注疏”⑤。可见 ,道与儒、佛总是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传统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身上,并成为一种理 想的人格追求。从思想发展的历程看,儒道两家有入世、出世之别,但文化史上的儒道合流 由来已久,道家、道教的人生观往往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必要补充和调剂。古代的文人士大夫 ,常常处于“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得志与失意两种交错的心态中。有了道家、 道教人生哲学的必要补充和调剂,就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鲁迅对这种儒道合流的实 质看得很清楚:“登仕,是豼饭之道;归隐,也是豼饭之道 。假使无法豼饭,那就是连‘隐 ’也隐不成了”;“汉唐以来,实际上入世并不算鄙,隐居也不算高,而且也不算穷,必须 于‘隐’而不得,这才看作仕人的末路”⑥。
    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文化心理同时也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于鬼神和宗教信仰的态度,那就是 缺乏“坚信”,讲求实际,不管是非彼此,也不讲什么信仰、原则,对各种信仰和各类鬼神 一律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见庙就焚香,见偶像就膜拜,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了。而道教的 复杂的神仙系谱既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反映,也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心理。道教 沿袭了上古时期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传统,将各类天神、地癨、人鬼、仙 真 以及古圣王、古圣人乃至民间信仰的神灵、英雄人物,通通纳入其神仙系谱内,为广大民众 提供了众多的偶像,满足了他们各式各样的实用的和精神的需求。 此外,道教教义上的独特性也使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至今仍有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⑦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道教是唯一植根于民族文化土 壤而形成的民族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不同的价值追 求,集中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人生理想、需要和追求。如果说一般的宗教都不把注意 力放在现实的生的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上,而是转向死后的世界,即虚幻的天国与来世的话, 道教却相反,它受到中国《易》文化“生生之谓易”的观念和道家哲学贵生、重生思想的影 响,在人的生与死,存在与灭亡的对峙中,抓住“生”的一端来观察宇宙万有和人生,认 为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通过修炼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万有的缺陷。“道家(道教——引者按)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出发,认为人 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休(龄),日月同寿(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操纵物理。 ……这种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具有大功能的观念和理论,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实在是史无 前例的,只有中国一家——道家首倡其说”⑧。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出发,道教主张重 生、贵生、乐生,追求长生,最高理想是不死成仙,使形体和精神都达到长生不死。这就迎 合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的本能欲望。这对于素有重生、养生传统的中国人就具 有广泛的吸引力了。所以,从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官宦和士大夫到下层民众,都有相当 多的人 信奉道教,因而道教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流传不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正如鲁迅所说:“然而假如比较之后,佛说为长,中国却一定仍然有道士,或者更多于居士 与和尚:因为现在的人们是各式各样,很不一律的。”⑨鲁迅还说:“儒士和方士是中 国特产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⑩方士是道士的前身,鲁 迅用儒士和方士指称儒学和道教,并称其为中国的两种“特产的名物”,可见在鲁迅看来, 道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了解道教,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 也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