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注重自然本性:从郭靖的学习成长经历看道家教育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7-23 腾讯道学 道诚 参加讨论

    文/道诚
    教不是一件简单随便的事,学也不应该是一件乏味痛苦的事。
    
    郭靖也许资质欠佳,但绝不是不可教(资料图)
    以《射雕英雄传》为例,主人公郭靖笨吗?也许资质的确欠佳,但绝不是不可教。
    真正的答案是:不是郭靖太笨,而是江南七怪的教育实在是太差劲。
    第一,没有因材施教。对郭靖的各个方面都不了解、不清楚、不掌握,只是一个劲地指责郭靖笨,这怎么能对症下药、区别对待、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教好学生呢?
    第二,没有正确方法。对郭靖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郭靖动辄得咎,整天提心吊胆,虽然日夜拼命苦练,又怎么能兴趣盎然,日有所获,学有所成呢?
    
    郭靖和江南七怪(资料图)
    所以,江南七怪对郭靖的教学效果是:郭靖十多年来进益不多,江南七怪暴躁苦恼,郭靖苦闷自责。虽然江南七怪很“爱”郭靖,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爱”郭靖。
    反观全真教马钰的教学,只是每天晚上教郭靖呼吸、打坐、睡觉,教学效果却是:马钰轻松自如,郭靖只觉得有趣好玩,内功却不知不觉精进,不到两年的时间,已达到较好的境界。
    后来,在桃花岛上,老顽童周伯通对郭靖的授课也是从郭靖的问题开始,对郭靖的疑惑不急于解释,而是先请郭靖体验。用足了力气的一掌没有击倒郭靖,没用足力气的一掌反而把郭靖击倒了。对此,郭靖怎能不兴致盎然,急切想知道原因呢?
    
    周伯通的教学办法是先让郭靖体验和思考(资料图)
    为什么江南七怪十多年的教学不如道家马钰不到两年的教学效果,也不如周伯通短时间的一番点播呢?马钰一语道破:都是因为“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啊!
    观当今社会之教学,又有多少人在用错得离谱的教学思想、精神、方式、方法,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毁”人不倦啊。
    教育者只有善于拨开和驱散重重迷雾去发现教育的本质,而且也善于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去抓住教育的本质,才能对被教育者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讲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这种思想对其涉及的教育思想有必然的影响,所以老庄的教育思想极其注重自然本性。
    
    训马练马该遵循马的本性(资料图)
    《庄子·马蹄》篇说,马的本性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糜,怒则分背相踢。然而,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阻碍视线的东西,它就会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愿驯服。这些违背马的本性的做法,结果只能是让马失去了活力,或者成为了只知拉车之马。
    韩愈在《马说》中也感叹人才的遭遇,“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人的本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道德经》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顽童对郭靖说:“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定可以尽数传给你了。”
    
    周伯通的师兄王重阳(资料图)
    为什么江南七怪只能发现郭靖的傻大笨粗,而在老顽童眼里,郭靖身上全是优点呢?不是郭靖变了,是老师的眼光和视角不同。周伯通先天处在道家所说的一个极高的人生境界。《道德经》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周伯通就是金庸笔下塑造的一个婴儿。别人是反璞归真,而周伯通是一生真璞。
    而老师的工作,也是保护孩子的赤子之心,找回成人的赤子之心,同时自己也离不开一颗赤子之心。老师如果不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无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就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施教切入点。
    教育的结果,不是要培养出一群整齐划一的机器,因此不能以自己主观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教学,让其保持个性,充满活力。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发掘长处,扬长避短。
    
    庄子以葫芦作喻,说明万物都有其合适的用途(资料图)
    《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砸碎了。而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
    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的无所事事,而是做事必须顺应规律,这样教育才能用力少而收效多,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要减少不合教育规律之处,逐渐进入无为之境。正如《道德经》说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清静无为中,才有顺应自然造化的有为和大为。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道诚。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