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从庄子的“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开始, 中国人便开始与天地的精神往来。 游山玩水, 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 也表现了中国人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独特方式。 而这种独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的形成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后历代文人墨客在以文言志的同时, 也都会借助绘画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露情意。 可以说, 中国山水画是国人情思最为厚重的沉淀。 据文献记载,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 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 经东晋顾恺之发展,历南北朝至隋唐, 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传隋·展子虔的《游春图》 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 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 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 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 开青绿山水之先河。 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 隋展子虔《游春图》 唐· 繁荣昌盛 到了唐代, 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 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 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 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 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 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 一派是青绿山水, 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 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 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 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 风格飘洒,重渲染, 画得比较精简,把线扩展到面, 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 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 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 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这一流派, 后世称为“南宗山水”, 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 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 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 他的《匡庐图》 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 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 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 “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 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 他是集了众长, 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 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 荆浩《匡庐图》 宋· 完全成熟 山水画至宋代, 已达到完全的成熟, 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 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 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 在风格上, 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 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 即“南方派”和“北方派”。 北方派雄强挺拔, 得秦陇山水之骨法, 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 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 以董源、巨然为领袖, 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 董源、李成、范宽 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 巨然《秋山问道图》 ![]() 范宽《雪景寒林图》 到了南宋,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 号称“南宋四家”, 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 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 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 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 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 以皴法而言, 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 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 均为后世所习用; 以笔墨言, 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 诸法俱备; 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 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 “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 米芾《春山瑞松图》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 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 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 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 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 文人画理论的兴起, 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 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 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郭熙《关山春雪图》 元· 重大转变 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 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 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 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 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 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 这一提倡, 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 使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 ![]() 赵孟頫《水村图》 代表元代山水画的“元四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 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 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 轻视理法,重视意趣, 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 从师造化到法心源, 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 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 ![]() 黄公望《富村山居图》无用师卷 ![]() 倪瓒《幽涧寒松图》 从此,画风大变, 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 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 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 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 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清· 摹古为主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 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 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 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 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 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 ![]() 戴进《关山行旅图》 明代前期, 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 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 明代中期, 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 上师董源、巨然, 下接“元四家”的衣钵, 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 特别到了明代晚期, 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 以临摹前人为能事, 中国山水画艺术 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 唐寅山路松声图 ![]() 沈周庐山高图 ![]() 仇英雪景山水 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 (王翚、王时敏、王鉴、王原祁) 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 他们虽有泥古之弊, 但在摹古之中 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 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 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 王翚《秋树昏鸦图》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 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 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 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 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 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 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 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 ![]() 石涛淮扬洁秋图 ![]() 弘仁天都峰图轴 ![]() 髡残苍翠凌天图 ![]() 八大山人古木幽亭 特别是石涛, 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 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 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 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 “借古开今”、“一画”说、 “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 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 别开一条新路。 中国地大物博, 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丰富多样的地形面貌, 成为画家抒情、言志的最佳寄托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山水画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 将天、地、人、自然万物 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可能也是“山水” 作为中国画重要创作题材的原因之一。 一直到今天, 山水风景仍然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对象。 ![]() ![]() ![]() ![]() ![]() ![]() 石涛水墨山水图卷(滑动查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