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的叮咛|养心之要在明善诚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孔子的叮咛》 杨朝明 参加讨论
孔子的叮咛之二十六 养心之要在明善诚身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往往会有人觉得不顺,有人感到走得很累,于是他们渴望拥有一份坦然,希望得到一些轻松。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份安宁,找到心灵的淡定?如何才能安身取誉,走好人生之路?于此,孔子首先要人们明白修身的切入点在哪里,他开出的良方就是“明善诚身”。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常向孔子问政、请教。有一天,他对孔子说:“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鲁哀公认为,孔夫子教导自己的已经很完备了,但他想知道具体从哪里开始做起。孔子的回答很明确,认为应该从身边、从家庭开始,从“爱父母”“敬尊长”开始,然后将这种“爱”与“敬”的情感推而广之。孔子还说,治理天下国家的规则虽然有很多,而推行的办法却只有一条,那就是一个“诚”字,即真诚专一。孝亲、尊长在于“诚身”,从而彰显善性,使自己内心真诚。古人认为“诚”是天道,是最高的自然准则;遵循和效法这个法则,而使自己也做到诚,就是为人之道,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所谓最高原则,其实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孔子认为,放大亲与爱的观念,是为了教导百姓和睦;树立敬与尊的观念,是为了教导百姓顺从。教人慈爱和睦,百姓就注重孝养亲人,教人尊敬恭顺,百姓就乐于听从政令。如此这般,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孔子说:“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放大“亲”与“爱”的观念,就是一个“明善”的过程。
    然而,哀公还是担心,他说:“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他听说了这些教导,虽然口服心服,但是害怕不能把这一切贯彻落实,从而招致罪过和埋怨。其实,“明善”之后还需要“诚身”,还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不能果行”就是没有“诚身”。“诚”最简单,它无须思索琢磨,不用瞻前顾后,也不用反复掂量,而是“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可是“诚”又最难,做到“诚”就是“无息”,就不再停下修身的脚步,在为善的路上不再犹豫彷徨,不再迷茫失落,就是“从容中道”,具备了圣人之“体”。孔子强调中庸为“至德”,正是因为“民鲜能久”。
    国家治理是这样,个人修为同样如此。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这个准备或者“豫”,其实就属于修身的层面,修身到位才是真正的“豫”,才是真的准备好了。《中庸》里说“道前定则不穷”,一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信仰或处世原则才不会迷茫,讲话才没有窒碍,做事才不觉困难,行动才无怨悔。民众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国家或社会才能和顺和谐。国家层面上的上下同欲、君臣一心,与取信于朋友、孝顺父母、内心真诚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无论如何,内心的真诚是一切的前提,具备了内心的真诚才能彰显这些善性。所谓“明善诚身”,其道理就在于此。明善,就是明是非、知荣辱、懂好恶;诚身,就是择善固执、锲而不舍、拳拳服膺。人能明理知耻、好恶有节,距离心灵的宁静与淡定还会远吗?
    俗话说,“无欲则刚”。西人叔本华说,欲望不能实现,则感到痛苦,欲望得到实现,则感到无聊,人生就是这摇动不止的钟摆。人的烦恼多生于欲望与贪念。明儒吕坤曾说:“一念收敛,则万善同来;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若能控制内心的欲望,各种善德就集于一身;如果放纵欲望,各种邪念就会乘虚而入。人天性趋乐避苦,但如果穷尽手段去追求快乐,满足全部欲望,就会走向堕落。
    中国儒家论述“诚”者很多。例如荀子明确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修养心智没有比真诚更好的方法了。做到了真诚,人们就不需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就没有什么烦恼与忧虑。荀子所说做到真诚的方法,不论是守仁德,还是行道义,都只是明善的具体要求。
    明善诚身内涵很丰富,说话无欺是真诚,做事踏实是真诚,为人坦荡是真诚,行动坚忍也是真诚。诚,是天道,天道至诚;是大道,大道至简。诚,简简单单;诚身,本本分分。平常心,就是道。心静了,才能听到水流与鸟鸣;不焦躁,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这就是养心之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